湖南邵阳:新农人与土地的约定

2018年初春,洞口县石狮村的田野寂静得有些落寞。刚从沿海城市务工归来的肖谋建,踩着熟悉的田埂,望着连片荒草丛生的耕地,心里沉甸甸的。“这么好的田,荒了可惜啊。”村里老人叹息的话,像种子一样落进他心里。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看着村里日渐稀疏的人烟,看着乡亲们守着薄田难致富的困境,一个念头渐渐清晰——留下来,把地种起来。

离乡与归田——土地的召唤

11.png

没有豪言壮语,肖谋建顶着家人“种地不挣钱”的担忧和部分村民怀疑的目光,毅然辞去了城里的工作。他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又四处筹措,最终咬牙承包了村里的400亩土地。第一年,现实就给了他沉重一击。资金投入远超预期,购买农机、种子、化肥几乎掏空了家底;缺乏规模种植经验,田间管理跟不上,病虫害一度让秧苗发黄;好不容易盼来收获,堆积如山的稻谷却找不到好销路,价格被压得很低。看着辛劳换来的粮食收益微薄,肖谋建蹲在田埂上,眉头拧成了疙瘩。路,似乎越走越窄。

转机与生长——驻村工作队扶起“新农人”

就在肖谋建陷入困境,几乎难以为继的2019年春天,洞口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石狮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在走访中,注意到了这个埋头苦干却步履维艰的“新农人”和他身后那片承载着希望的广阔土地。

“老肖,你路子选得对!种粮是根本,有难处,我们一起想办法!”驻村书记袁迎晖在肖谋建的田头与他促膝长谈,话语坚定而务实。这份理解和支持,像旱地里落下的一场春雨。

工作队迅速行动起来,精准对接肖谋建的“痛点”。资金短缺?他们积极协调银行,帮助肖谋建申请到了一笔惠农低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技术短板?他们当起“桥梁”,多次邀请县农业农村局、邵阳市农学会的农技专家深入田间,从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到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提供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肖谋建像块海绵,白天跟着专家学,晚上捧着资料啃,农村汉子硬是把科学的种田方法一点点摸透。当年,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就有了看得见的提升。

共富的田野——一粒米带富一个村

22.png

自己站稳了脚跟,肖谋建的心却始终系着乡亲们。“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个朴素的念头,促使他迈出了关键一步。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主动找到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劳动力不足的农户。

“信得过我,就把地交给我打理,或者加入进来一起干!技术我包教,销路我们和工作队一起解决!”肖谋建的承诺实实在在。在村支两委的号召下,石狮村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民可以选择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租金,可以到合作社务工赚取工资,更可以带地入股,参与年底分红,共享发展成果。

曾经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肖有田,试着把自家5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又在农忙时到基地务工。“以前自己种,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了几千。现在土地租金加上务工费,收入翻了一番还不止!年底还有分红盼头哩!”肖有田脸上的笑容,成了最好的动员令。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村里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统一应用新技术提升品质,统一对接销售保障价格,彻底改变了单家独户“小、散、弱”的困境。

如今,走进石狮村,稻田翻涌着绿色的波浪,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新农人肖谋建的返乡路,始于对土地的眷恋,成于不懈的奋斗,兴于精准的帮扶。他俯身泥土,用汗水和智慧唤醒沉睡的田野。一粒粒饱满的稻米,铺展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归乡共富路,也映照着石狮村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杜于、于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