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口:清廉家风,清白家声

“主动学习党纪法规,主动教育子女家人,主动劝诫亲属亲友,主动支持事业工作,主动净化社交圈子……”

4月初,一场以“家风不染尘,清廉惠久远”为主题的活动正在邵阳洞口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悄然展开,近年来,该单位多形式、多维度地引领全局党员干部和家属以德治家、以廉护家,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宗祠文化里的家风密码

11.png

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本地宗祠,感悟“孝廉”文化

洞口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家风建设的丰富资源。洞口烟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将目光投向了当地底蕴深厚的宗祠文化。

杨氏宗祠“清白第”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清白传家”“四知家风”是杨姓的传统家风,这来源于杨震“清白传家”的故事。杨震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清官,为官清廉,曾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由拒绝学生王密的十斤黄金,后来“四知却金”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杨震也被称为“四知先生”,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清名。《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题写在照壁上世代传承的廉洁家风为践行好这一准则提供了借鉴。每当杨氏后人走进这座宗祠,仿佛能看到先辈们那刚正不阿的身影,听到他们那谆谆的教诲。这种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杨氏子孙,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萧氏宗祠同样有着独特的家风故事。“廉石压舟”“锱铢必较”的家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萧氏家族的前行道路。当年萧氏宗祠敞开祠堂大门迎接红军的壮举更是为人称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萧氏族人没有退缩,而是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红军战士,为他们提供了庇护和支持。这种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体现了萧氏家族的高尚品德,也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这一则优良家风故事,口口相传,时刻激励着后人,鼓励他们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反结合的警示教育

为了让清廉家风深入人心,洞口县烟草公司采取了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

该单位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和家属参观这些承载着优良家风的宗祠。每一次参观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党员干部们在宗祠中聆听先辈们的故事,感受着那跨越时空的清廉气息。他们深刻认识到,清廉家风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还通过开展家风故事分享会、读书会等活动,邀请那些传承优良家风的家庭代表分享他们的故事。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也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此外。该单位还通过省局、市局以及地方纪委监委编写的警示教育读本,收集一些因家风不正而导致贪腐的典型案例,组织党员干部和家属开展讨论交流、对照剖析。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家看到了家风不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的家庭因为家庭成员的违纪违法,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还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通过这些反面案例的警示,让党员干部和家属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廉家风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建设清廉家风的决心。

清廉家风涵养优良作风

清廉家风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党员干部的心田,涵养着优良的作风。在洞口县烟草公司,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将清廉家风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以先辈们为榜样,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认真负责,不谋取私利。在生活中,他们注重家庭建设,传承优良家风,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

一位有着15年党龄的中层干部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参与这些家风建设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清廉家风既是对自己的约束,更是对家人的保护。现在,我在工作中更加自律了,也更加注重与家人的沟通和交流,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优良作风的养成,既提升了党员干部的个人素质,更推动了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清廉家风的影响下,企业的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干部职工之间团结协作、相互监督,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全局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持续加力展新声

“我们将不断加大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力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勤廉干事,持续推进优化政治生态向好向上。”该单位纪检组长坚定地表示。

为此,洞口县烟草公司将紧密结合洞口县“好家风·好传承”主题活动,向中层以上干部家属发出“四不五主动六必问”家风助廉公约,提醒家属严家风、正家教。进一步丰富拓展家风建设载体,开展多种多样的家风主题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绘画展览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家风建设中来。同时,洞口烟草还将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将清廉家风教育延伸到更广的范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家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清廉家风润初心,清白家声扬正气。这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传承。相信在优良家风的滋养下,洞口烟草的广大党员干部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清廉之风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吹拂,让清白家声代代相传。(李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