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平江:乡村产业旺 村民乐“棋”中

初冬的清水村,袅袅炊烟升起,老农们的吆喝、小童们的嬉闹、还有那不时传来的狗吠与牛吟,为这个安静祥和的村庄又平添了不少乐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盘算着今年各家各户的收成,驻村第一书记张建威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今年来,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大洲乡清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协助村支“两委”因地因时制宜,以“保收增产、特色兴农、产业发力”为工作思路,找点落子,下好乡村全面振兴“一盘棋”,让群众腰包更鼓、发展成色更足。

“本手”起势 夯基固本破困局

“深老,你种的那几亩田情况怎么样?要不要联系专家来看看?”在村部会议室里,张建威问道。“这次大水冲倒了好几个墈,只能请专家来看有没有其他补救办法了。”吴深根满脸愁容地说。

1.jpg

(发放鸡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灾后生产自救小组讨论会上发言讨论。今年7月,平江县遭遇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雨量最多的一次汛情,大洲乡清水村数百亩水稻、旱地作物受损,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驻村工作队迅速联合村支“两委”,组织有技术基础和经验丰富的8位“土专家”对受影响的农户逐户“把脉问诊”,了解受灾情况并根据田土属性进行补种或换种指导。充分发动群众抢抓农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特点,将玉米、毛豆、红薯进行组合种植,发展立体经济。全村完成水稻补种400余亩、发展蔬菜种植30余亩、补种经济作物200余亩,出动挖机60余小时,修复水渠田墈12起,协调秧苗肥料,全力以赴守牢农户生存饭碗。同时,召开多场产业技术推介会,针对林业、家禽养殖、田土管理等方面组织开展培训,发放资料与生产原料。下半年,共向村民发放鸡苗520余羽,发放种子肥料300余亩,组织参加各类技术培训32人次,不遗余力地提升村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妙手”出彩 全面开花应变局

11月15日,在清水村祖堂祖的空坪上,三五成群的妇女正在地坪与厨房间不断地穿梭,手里拿着10寸大小的盘子,盘子里冒着热气,她们用筷子一转,往竹竿上一倒,一张白白的粉皮就出现了。待晒至半干再切成丝或块,晒干保存,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红薯粉就做好了。

“你别看这个羊肉炖粉皮好吃,那还得是我们原材料好。”在一旁看热闹的李三妹告诉张建威。“红薯是我们的‘金元宝’,叶茎和皮可以喂牲口,红薯可以加工成红薯片、红薯粉、薯丝和零食,还可以酿酒,没有一点是浪费的。虽然手工制作不容易,但销路不愁,我们干着有劲。”凌青娥一边晒粉一边说着。

一说到红薯,大伙儿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正如大家所说的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金元宝”。今年来,驻村工作队从村组实际出发,一方面鼓励村民发展本土产业,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将牲猪养殖场扩养至120多头,发展大小手工作坊12个、药材种植30余亩,丰富产业结构,激发了村民创业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对接零售商家、本土企业、社会乡贤,对农产品实行产品定向包销、价格与质量双向兜底的共赢模式,用好的质量为商家引流,实在的价格让农户获利。截至目前,共销售红薯制品、大米及特色加工产品、蔬菜瓜果及肉制品3万余元,实实在在为农户创收。

“强手”图变 因地制宜开新局

“这个厂建好了我们就来应聘,可以在家门口找事做了。”吴付根笑着对周边的人说。11月8日,在清水村彭耀坦安置区的空地前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挖机、渣土车来回穿梭,大家期盼已久的楠竹厂正在加足马力抢工期、赶进度。

2.jpg

(基础设施建设)

清水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经过这几年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深入,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产业结构仍然还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村级产业的规模发展受到限制。今年以来,清水村深挖本土丰富的楠竹资源,组织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先后3次去外地交流和学习,最终在乡镇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引进竹制品加工项目。这个项目分两期推进,规划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4000平米,预估年产值(营业额)1800万元,年缴税收7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并预计于年底前开始投产。

乐在“棋”中,“棋”乐融融。清水村将持续下好产业振兴“一盘棋”,通过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繁荣图景。(魏旭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