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花山街道的湖北武汉农商银行土桥支行大厅内,不少老人拿着存折,坐在大厅内等待叫号。“退休金、社保都发到存折上,信息清楚,放心。”75岁的陈运枝在窗口取了3000元后,又对了对存折上的数字。
在刷脸、扫码就能便利支付的今天,存折依然是不少老人的选择。“电子银行操作不熟悉,不如存折看着清楚,心里踏实。”陈运枝的第一本存折来自武汉农村信用社(武汉农商银行的前身),因为用得顺手,几十年来她只用存折。
该行化工新城支行财务会计部经理张辉说,该支行所在的花城家园是还建小区,老人多,他们习惯用存折。该行土桥支行目前管理着3311本存折,主要办理社保、退休金,以及存取现金等业务。每月15日是发放社保和退休金的日子,老人会在银行开门前排成长队。
使用存折让老人感到安心、方便,对银行来说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张辉介绍,一本存折的使用寿命为60次,如果每月办理两次业务,两年多就要换一本,工本费高于可使用8年的银行卡。
“银行付出这些成本是必要的。”当下,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但也给老年人带来“数字鸿沟”。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部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银行务实的适老化举措,也是践行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的务实行动。据该行统计,该行共为60岁以上的老人保留了143万张存折。
保留存折也并非意味着服务不快捷。为减少高峰期排队,该行不仅在239家网点布置了377台可支持存折查询余额和转账的智慧柜员机,在存折业务较多的网点,还额外布置了84台支持存折的存取款一体机、15台存折取款机。高峰期还有专人一对一指导。
湖北省民政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湖北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有1378万人,占总人口的23.6%。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钱雪松认为,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是趋势,但也不能丢下短期无法被取代的传统人工业务。建立更好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该行这类老年客户多的银行坚持做好适老化服务,也需要商业银行探索更多的数字金融适老化服务场景。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