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长,久到可以做一项工作做足20年。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多短?短到爱一个职业可以爱到20年如一日。他始终奔跑在路上,与烟草共成长,信念向光而生,脚步向暖而行,用镜头捕捉美好,用笔杆书写担当。
59岁的周方奎是恩施州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一名通讯员,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有20个年头。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周大师”,私下生活里的他,总是很沉默,唯独提到写东西,仿佛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总是乐不思蜀的和大家分享新闻路上的“趣事儿”。
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做“烟草”发展的记录者
有人说:“通讯员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一名新闻宣传人员,这些年里他总是牢记使命和担当,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烟草发展,通过鲜活的新闻报道展现烟草风貌,唱响烟农增收致富主旋律,传递追求进步正能量,讲好“烟草故事”。20年来,他撰写的稿件先后在多家党报党刊和行业主流媒体用稿不计其数,上稿量稳居全州各县市榜首,多次被《中国烟草》《东方烟草报》《湖北烟草》《恩施日报》及湖北省局、恩施州局表彰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这些报道真实的展示了烟草行业形象,凝聚了烟草蓬勃力量,传递了烟草声音,增强了烟草行业的外在影响力,为烟草的发展鼓劲增彩,体现了新时代通讯员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除了做好日常报道外,他还带动单位的通讯员做好新闻宣传,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宣传报道,耐心修改来自各部门的稿件,同时结合收到稿件存在的问题反复耐心教授怎么写稿、写什么稿、怎么出高质量稿件、怎么投稿。通过努力,目前通讯员队伍已能自行上稿,周大师也收获了一大群“小徒弟”们。
脚踏泥土深入田间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章”,这些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他跑遍了全县的各个角落,他总是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奔波,很多“老烟农”都是他的粉丝。20年来,他用一张张新闻图片、一个个生动小故事展现烟草行业践行“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累计发表图文稿件2千余篇、10万余字,装订了30余本,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有一大麻袋。用生动的文笔反映烟农、零售户的生活发展变化;他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做新闻,写出了许多普通老百姓的所想所盼。
还记得2008年,过完春节刚上班,周方奎便主动下乡宣传政策、捕捉素材,为拍到两张育苗照片,他在大棚从早上蹲守到下午,等他搭乘技术员摩托车回家时,天却已黑。在途中一个转弯处,与迎面开来的大货车会车时,因下雪路滑,摩托车撞到路边的柱子被甩到边沟里,可就在他摔倒时,仍用双手像保护孩子一样紧紧抱住胸前的相机。心里想的是相机有没有坏。因车祸,导致他双腿骨折,每年都得住院治疗。但他仍坚持每周下乡两次,捕捉鲜活的素材,平均每月写十余篇稿件,上稿率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满怀热忱奔赴山海做新闻事业的耕耘者
在很多人看来通讯员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其实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辛酸。
数不清多少次,周方奎为了发一篇高质量的稿件,研读了各个新闻媒体平台近年来发表的头条稿件,熟悉他们的用稿,用了多少时间采访写稿,几乎每天晚上都熬夜写作,加班改稿。常常因为一个字、词、句,思维被深陷其中,反复斟酌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自2008年以来,他常常克服右腿因公负伤留下后遗症的疼痛,挤班车、搭便车,深入烟田、烟农家中、零售户商店,以及收购现场等场所,收集素材并撰写稿件。
“下次,我想学视频编辑和H5稿件制作……”似乎“我想学”已经变成了他的口头禅,从开始学写新闻稿件,周方奎就在不停补课、不断钻研。他在大家眼里是个很节约的人,总是舍不得买上一件“好衣服”,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他却一出手就是几大千,相继购买了两台单反相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周方奎既坚持守正创新,又开始主动做新媒体时代的通讯员。
周方奎年轻的时候种过烤烟,做过民办教师,他说还是做通讯员的时候最自豪。他说,新闻路注定是一段长跑的路,今后会继续带着一颗初心、一颗真心,和新闻永远在路上。他说,会继续保持在热爱中成长,在鼓励中收获,在记录中感受。他说,会继续用相机定格美好瞬间,用键盘敲击烟草华章。(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