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栾川:聚焦乡风文明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密码”

豫西伏牛山腹地,栾川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文明蝶变”:乡村舞台上,移风易俗主题戏曲赢得阵阵喝彩;“评理团”里,邻里纠纷在众人评议中烟消云散;积分超市内,道德善行兑换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栾川县将培育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绘就产业兴、百姓富、民风淳的壮美画卷。

党建为“纲”

筑牢文明培育的“四梁八柱”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直接决定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度与广度。栾川县以党建为“纲”,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文明乡风培育搭建起坚实框架,让“支部领着干、党员带着干”成为文明生长的“催化剂”。

在栾川乡养子沟村,党建引领的“密钥”解开了乡风文明与产业振兴的双重密码。这个毗邻景区的山村曾“守着绿水青山,却端不稳旅游饭碗”,民宿经营散乱等问题制约发展。村党支部将乡村振兴目标细化为“民宿升级、技能培训、诚信经营”具体任务,135家家庭宾馆的改造、81名村民的技能提升等任务全部分解到每名党员。党员带头规范服务标准、试水直播带货推介家乡,不仅实现“98家民宿上星”“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更让“诚信经营”“游客至上”从口号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如今的养子沟村已是“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整村搬迁的白土镇马庵社区,曾面临“入新居心难融”的治理难题。社区党支部创新“折股量化+善治积分”机制,将“爱党护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5类20项文明行为量化为积分,与集体经济股权分红挂钩——“五星级家庭”每户每年可多获1股分红,村民凭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的积分,还能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文明有奖励、善举有回报”机制,让“有事大家议、难事众人帮”成了社区新风尚,搬迁群众归属感显著提升。

从一村一社区的实践到全县域的机制构建,栾川县将单点经验锻造成系统治理链条。通过“头雁领航行动”培育335名村级后备力量,34人已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展“党员先锋行动”推动百名干部进千户、万名党员联万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00余个……健全的“选强带头人—建强党组织—激活全要素”体系,让每个党支部都成为文明乡风的“培育堡垒”。

治理创新

破除陈规陋习的“关键之招”

移风易俗既要思想引领,更需机制护航。栾川县将治理创新嵌入乡风文明建设各环节,用“评理团”化解矛盾、“积分制”激发自觉、“大食堂” 规范习俗,让文明新风有章可循。

“这30棵树的归属,大伙儿评评理!” 在合峪镇柳坪村“评理团”调解现场,村党支部书记张强召集老党员、乡贤和法律明白人围坐议事。通过“三方到场、近亲回避、大家评议”的机制,这起邻里纠纷最终圆满解决。自“评理团”成立以来,柳坪村已成功调解20余起矛盾,调解成功率100%。在栾川,这样的“评理团”比比皆是。全县依托185个“乡里中心”,培育“三自”组织2297个,健全“一约五会”,推广“干群圆桌会”“网格会评理”等机制,吸纳老党员、乡贤等参与共议事项、调解矛盾,乡风和谐的底色愈加浓厚。

狮子庙镇村民王大姐手机里的“道德积分”,如今成了村里的“社交货币”。孝老爱亲加5分、乱堆垃圾扣3分…… 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洗衣液、食用油,还能兑换“乡村游体验券”。在全县176个“积分兑换超市”里,村民的喜事简办、家风建设、志愿服务等都被量化赋分,以“德”换“得”,让善行义举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追求”。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曾是“老大难”。为此,全县因地制宜建成30个“乡村大食堂”,明确红白事办理指导标准,既为群众提供便利场所,又从源头遏制铺张浪费。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县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40%,“低价彩礼”“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在制度护航下蔚然成风。

文化为魂

用好文明生长的“源头活水”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产业是文明的支撑。栾川县将乡村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用戏曲宣讲新风尚、用非遗活化老技艺、用产业点燃新动能,让文明乡风在文化浸润与产业兴旺中自然生长。

在陶湾镇张盘社区广场上,原创戏曲《彩礼风波》用本土方言演绎移风易俗故事。这是栾川县“伊水栾宣”宣讲品牌的生动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文明新风融入戏曲、征文、书画等,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教育、明事理。从今年4月开始,全县“文明实践乡村行”活动覆盖所有乡镇,文艺展演中穿插“移风易俗微宣讲”,还配套义诊义剪等便民服务,让文明宣传有“温度”有“实效”。

在合峪镇蕙兰产业园,镇党委依托柳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兰花课堂”,每月25日请种植大户手把手教技术。如今3000余户农户靠兰花致富,户均年增收10万元。“以前农闲打牌吵架常见,现在邻里比谁的兰花养得好,肯分享技术的人最受尊重。” 种植户李大姐的话,道出了产业发展对乡风的重塑——勤劳致富成共识,互助共进蔚然成风。

非遗文化的活化让文明更有质感。在栾川县文化艺术中心直播间,非遗传承人肖金琼传授山漆漆制技艺;在重渡沟景区民宿里,管家张杏巧展示非遗竹编手工艺品……“非遗+景区”“非遗+民宿”模式,让乡土文化活起来。全县98家文化合作社、203个农家书屋常态化开展活动,农民丰收节、蕙兰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文明乡风愈加醇厚。

服务升温

凝聚文明共识的“民心纽带”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有温度的服务是文明生长的沃土。栾川县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需求,用精准服务暖民心、聚共识。

清晨5点的赤土店镇,生鲜仓储中心人声鼎沸,乡村大食堂里200多位老人正享用热乎早餐。这个工业乡镇70%人口集聚镇区,养老曾是个难题。镇党委整合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建成区域级养老阵地,以“公益+市场化”运营食堂,5元一餐的热饭、定期健康体检,让独居老人生活不再冷清。“现在食堂能聊天、广场能唱戏,日子充实多了。”78岁的王大爷感慨道。

在全县2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与文明的互哺每天都在发生:狮子庙镇西羊道村托幼中心内,大学生志愿者辅导留守儿童,播撒“关爱后代”种子;马庵社区红色小游园中,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爱党爱国”基因;养子沟村助农直播间里,青年民宿经营者推介家乡特产,流露“热爱家乡”情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栾川探索“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养老助老”“文明实践+技能培训”等新模式,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的栾川,文明新风拂面而来,农家书屋书香满溢,文化合作社里笑声阵阵,乡村大食堂里喜事简办暖意融融……这场始于治理创新的文明实践,让高效能治理与文明乡风同频共振,实现了从“老规矩”到“新风尚”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栾川特色的文明乡风建设之路。(李秀一 李莎 侯豫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