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伊川平等乡:党建引领种“银花” 瓜蒌结出“金果果”

7月7日清晨,走进伊川县平等乡张奇庄村2000亩瓜蒌种植基地里,晨露未散,一架架青藤上已缀满“银星”——那是正值花期的瓜蒌花:五角星形的洁白玉瓣被银丝流苏环绕,风过时轻颤,像给藤蔓系上了“珍珠串”。

69岁的种植户田师傅蹲在藤架旁整理枝蔓,抬头望了望满架的花与青果,笑着说:“这花啊,开一层,果就结一层!等秋天金果挂满藤,咱老百姓的腰包又要鼓喽!”

田师傅口中的“金果”,正是瓜蒌。而让这片土地“花开果丰”的,是平等乡龙王屯村一名踏实干事的优秀党员张进昌。

党员带头“试滩涂”:从“种粮”到“种钱”的转身

2018年,平等乡党委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时,恰好与返乡创业的张进昌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敏锐盯上了瓜蒌,这种根系发达、耐贫瘠的藤本植物,既能固土保墒,果实、根块又能入药,瓜子还能加工成零食,市场前景广阔。

“咱是党员,得先蹚路子!”张进昌二话不说,带头流转张奇庄村200亩土地,引进瓜蒌种苗。可头两年,村民们都犯嘀咕:“种了半辈子玉米小麦,这‘藤上结的果’能卖钱?”

为打消顾虑,张进昌特意从江苏请来技术人员,引进优质品种,起早贪黑,从犁地搭架到铺设5000余米滴灌管网,每个环节都严抠标准。他更把自家地当“试验田”,白天蹲地里记花期、测果重,晚上翻资料学技术。

一年后,金灿灿的瓜蒌挂满藤蔓,亩产值达5800元(传统作物的2倍多),账本上的“真金白银”让村民们坐不住了:“老张是党员,他能行,咱跟着干!”消息传开,远近轰动,张进昌更坚定了把小瓜蒌做成大事业的信心。

支部搭台“串链条”:从“种瓜”到“产业”的升级

“单靠种瓜还不够,得让产业链‘转’起来!”作为党员,张进昌想得更远。

在乡党委“党建+产业”模式引导下,注册成立了伊川县瓜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以瓜蒌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分红;合作社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务工,每天工资80—120元。如今,基地不仅有2000亩种植区,还建起了初加工车间,甚至和食品厂合作开发了伊香仁瓜蒌籽。

“以前卖鲜果,现在卖‘加工品’,利润翻了番!”张进昌说,“咱党员就是要把群众的‘小买卖’变成‘大产业’。”

党旗飘红“富一方”:从“独富”到“共富”的坚守

在张进昌的基地里,张奇庄村脱贫户李大姐正给瓜蒌藤打杈。她一边忙碌,一边算起了收入账:“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挣2万多,加上土地流转费,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像李大姐这样的村民,基地常年带动就业200余人,其中脱贫户就有50多户。

“花开层层,果结串串”——这既是瓜蒌的生长规律,也是张进昌带领群众增收的写照。

如今,在伊川县委积极探索并形成的“党委政府引导、村级集体领办、龙头企业托引”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下,瓜蒌产业已覆盖葛寨镇、白沙镇等4个乡镇,总面积超3000亩,亩年产值近6000元。

小小瓜蒌,成了群众的“致富果”;枚枚党徽,成了产业的“领航灯”。(张千军 亓文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