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古津,万物竞秀。在河洛之畔的孟津大地上,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万亩梨花如雪浪翻涌,智能化大棚内西瓜飘香,黄河岸边的民宿集群游人如织。近年来,河南洛阳孟津区坚持以“一体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域化推进乡村建设、特色化打造美丽乡村、便民化增强群众幸福感”四化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将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文明向乡村辐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书写了鲜活样本。
一体化推动城乡融合,要素流动激活共生共荣
面对“三山六陵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孟津区创新实“41611”城乡融合工程,打破传统城乡二元壁垒。投资5.2亿元建设的供排水一体化工程,14座现代化水厂与12个智能污水处理厂构成的“城乡水网大脑”,2200公里的供水管网如血脉贯通城乡,让全区96%的农户用上与城区同源同质的幸福水。G208、S312、孟扣路等18条产业路、旅游路的提质改造,构建起“半小时产业圈”,使城关镇的朱顶红培育基地与城区花卉市场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在会盟镇双槐村,投资2400万元的“黄河稻田艺术公园”项目,将现代农业与非遗文创深度融合。这种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机制,也让卫坡村“魏坡新序”古村落活化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1.6万元。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延伸计划”,全区201个乡里中心集成了政务、医疗、养老等28项服务功能,实现“小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
全域化推进乡村建设,系统思维重塑乡村肌理
以乡村振兴“186”工作思路为统领,孟津区打出乡村建设组合拳。农村道路三年攻坚行动累计改造道路432公里,98%的自然村实现四级公路通达。在送庄镇,立体化种植大棚与冷链物流基地的协同建设,使“华晶18号”西瓜从采摘到北上广深餐桌不超过24小时。全域亮化工程创新“风光互补+广告换灯”模式,安装太阳能路灯1.2万盏,既点亮了裴坡村的夜经济,又催生出20余个电商直播基地。
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三个六”提升工程,创新“农房改善+宅改+统规自建”模式,完成6.5万余户无害化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处置率覆盖90%的行政村。白鹤镇月牙湾民宿集群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将废弃窑洞变身网红打卡地,户均年租金收入突破3万元,生动诠释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逻辑。
特色化打造美丽乡村,产村融合绽放多元之美
在“一片区一韵、一团组一品”的发展格局下,五大振兴片区孕育出22个特色组团。果蔬花乡片区的送庄镇,建成全省首个种苗“育繁推”一体化基地,数字化气候室使育苗效率提升300%,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订单农业。在都市憩园片区内的三彩小镇组团,通过“非遗+研学+民宿”模式,年举办唐三彩制作等体验活动200余场,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瀍沟村月亮湾项目,采取“保底租金+经营分红”模式,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会盟镇双槐村的“稻田艺术节”,带动农产品溢价销售30%。目前全区已建成和美村13个、富美村62个,形成“产在村中、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融合发展格局。
便民化增强群众幸福感,优质服务浸润幸福底色
聚焦群众“关键小事”,孟津区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教育领域实施“未来学校”计划,新建改建寄宿制学校23所,数字校园覆盖率达90%;医疗系统创新“区优、镇活、村稳”三级联动,远程会诊平台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平台+村级站点”全覆盖,建成医养结合项目5个。在康乐街道六门社区,“乙烯建设者之家”服务中心集成40余项便民功能,日均服务群众200人次。
更富深意的是“农民参与”机制的创新。通过推广“议事协商+积分制”,农民在宅改、庭院经济等项目中真正成为“主角”。朝阳镇石沟村的牡丹产业园,村民以土地和技艺入股,户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
沃野焕新颜,古津展新姿。孟津区以系统思维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用创新实践回答乡村全面振兴时代课题,正走出一条“城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之路。当黄河涛声与现代农业的机械轰鸣交响,当千年文脉与数字经济的脉搏共振,这片热土上的生动实践,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彩注脚。(刘梦雪 吕晓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