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正值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举办了全国生态日媒体作家座谈会,并正式启动了“幸福黄河我的家”主题活动。当日,采访团一行走进三门峡,实地探访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秉持“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的总体布局,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如今,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了“清水入黄”。
灵宝:山清水秀,民富景美
汉山位于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背倚秦岭,面对黄河,青山连绵,树木葱郁,枣乡河自山脚潺潺流出。这片曾经因矿山开采而伤痕累累的土地,如今不仅恢复了秀美自然风貌,还打造了一系列生态产业和旅游景点。
曾经的废弃矿坑变成了林海,昔日的荒野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果园。汉山脚下,一条条生态步道蜿蜒曲折,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枣乡河畔,农家乐生意兴隆,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过去,由于秦岭金矿及县乡冶炼厂的淘金活动,枣乡河因排渣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近年来,通过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枣乡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达到了Ⅱ—Ⅲ类标准。
灵宝市也从“开金矿靠山吃山”转向了“搞旅游养山护山”,大力植树造林,发展汉山景区。如今,汉山风景区被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渑池:矿山复绿焕新颜
渑池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县和河南省优质铝矾土原料生产基地,经过数十年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3.6万余亩的矿山生态破坏面积。
渑池县的高桥矿山就曾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长期的开采活动给这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近年来,渑池县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加大了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如今,曾经裸露的岩石表面被厚厚的土壤覆盖,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面对复杂多样的治理难题,渑池县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包括县级领导包矿、省级以上专家驻点指导、专业监理全程监管等,确保治理工作按节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据渑池会盟投资有限公司李海波介绍,高桥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修复难度大的挑战,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成功实现了矿区环境的恢复与改善。
截至目前,该治理区的基础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预计10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修复治理任务。届时,将恢复林地627亩、草地1073亩,实现年蓄水能力9万吨、固土1761吨。同时,还将在此基础上打造红高粱、冬凌草中药材种植基地,预期每年可创造320万元的收益。
小秦岭:金山变“金山”
小秦岭作为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主产区,曾是中国著名的“金山”。也正因持续、高强度、粗放的开采,付出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沉痛代价。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赵睿说:“短短几十年,小秦岭由原来的林木葱茏、鸟语花香、青山碧水变成了坑口遍布、渣坡满山、水体污染、河道壅塞的状况。”
近年来,三门峡市采取强力措施进行了彻底整治,关闭了上千个黄金坑口,启动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小秦岭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019年以来,这里发现了多种新植物物种,如岩白菜、串果藤等,并且监测到了黄喉貂、斑羚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的五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以上,2200多亩的矿山渣坡变成了草木繁盛的林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小秦岭地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活动,沿生态走廊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保护区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金山变‘金山’”的转变。(马瑞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