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税务局工作人员进村入户为农民宣传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深山区农副土特产是豫西小城洛阳市栾川县特有的自然资源,是当地老百姓引以为豪的“特色”。国家税务总局栾川县税务局不断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引导和帮扶农副土特产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在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同时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融洽征纳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洛阳市川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代表。近年来,该公司创建的“栾川印象”优质农产品品牌坚持一体化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发展、品牌影响力的扩大,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背后的‘税收力量’!尤其是2018年以来,县税务局坚持个性化服务,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了从农产品收购、加工到最后销售的全链条减负,为我们企业发展增加了动力。”该企业负责人梁小宝如是说。
农户:卖自家的玉米核桃还能免税?
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税务干部第一时间到洛阳市川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宣传辅导
栾川县税务局三川税务分局每年都要接待一批前来代开发票的当地农户。为了方便农户代开发票,每到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该分局总会派出流动办税服务车深入乡村每一处沟沟岔岔,上门为农户代开发票。
在三川镇小红村村头的流动办税服务车前,前来代开农产品发票的农户们排起了长队。“现在这些山上长的、土里刨的成了香饽饽,销路也不愁,有人专门来村里集中收购。最关键的是办税也方便,服务车直接开到咱家门口!”——农户范红军一边排队一边唠嗑。“说的可不是嘛,你看这大冷天的,税局的小伙子手冻得跟胡萝卜一样,给咱开票,还不收一分钱!咱老百姓现在享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了!”正在开票的大爷郭留栓应声说道。
听到这话,正在代开发票的税务人员赵冲抬起头来,笑着说:“大爷,您这是卖自己种的玉米核桃,国家有政策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免税,我们税务人员只是按规定办事,给您开票肯定不能收您钱呀!”
加工商:起征点提高到10万简直太好了!
昝建新是给“栾川印象”供给农产品的加工商,他一方面负责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另一方面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比如把玉米磨成玉米糁、柿子去皮去核等。
今年以来,随着“栾川印象”品牌特产的销售额逐步攀升,昝建新的加工厂效益也是节节高。以槲包为例,这种由槲叶包裹黍米、红豆等制成的类似粽子的食品,销量从去年全年的5吨攀升至今年前3个月的16吨。工厂效益好了,昝建新心里乐开了花。可他也在心底隐隐地担忧:以前我每个月开发票都没超过3万,税局的人说3万以下免税,现在这销售收入翻了几番,税钱是不是要水涨船高?带着疑虑和忐忑,昝建新来到了栾川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
“啥?你说现在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都不用缴税?”在办税服务厅导税台,昝建新听完税务人员政策解释之后惊讶地说。“是呢,请您带好资料到3号窗口办理开票业务吧!”听到税务人员这话,昝建新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今年1月份,俺加工厂销售收入8万多,按照原来的政策计算,要缴纳2400元左右的增值税。现在,不仅一分钱不用缴,还省了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差不多300元!这一年下来,光税钱就能省下来好几万,国家提高起征点这个政策简直太好了!这么大的红包,我要赶紧揣进兜儿里!”拿到了免税发票的昝建新,笑得合不拢嘴。
“栾川印象”:我们申请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栾川印象”销售额逐步攀升
“说起这一想法的产生,还要感谢税务局。在一次税局组织的税收辅导课堂上,听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解读后,我萌生了将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想法,船小好调头!在我和税务局的同志交流了这一想法后,税务局专门为此启动了个性化纳税服务,从小微税收优惠政策、有形动产租赁、成本费用独立核算、申报缴税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专门的宣传辅导,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税收支持。”“栾川印象”财务负责人王春红介绍说。
“之前我们登记的是一般纳税人,但是由于我们公司规模小、发展刚起步,财务制度还不够健全,加上一般纳税人抵扣链条不完整,导致企业成本高、利润率低。现在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政策条件,把一般纳税人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降低、会计处理更简单、纳税申报更便捷,也让我们对扩大公司经营规模更有信心了。”“栾川印象”的办税人员周玉红说到。该公司由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后,企业税负下降到3%,将极大地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刚好处于我们企业遇到发展瓶颈、需要升级换档之时,国家用政府收入暂时的‘减法’,换取了我们企业效益的‘加法’。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不断打造农副土特产行业的升级版,将企业的‘蛋糕’做大,从而实现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发展的双赢。”王春红说。
2017年11月,“栾川印象”首家品牌旗舰店开业迎客。至今,“栾川印象”实体店已扩充至17家,商品涵盖高山杂粮、食用菌、特色林果等6大系列81款优质农产品,辐射扶贫基地27个,带动了全县5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实现了农户、中间商和企业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