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费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乡人的生命。广袤乡村,积淀着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乡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绵延一生的文化记忆。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加速乡村振兴时不我待,怀着这样的愿景,我于2018年3月,主动向中共衡水市委统战部申请担任阜城县古城镇东郑庄村的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光提供图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求索

提起东郑庄村,人们便用“老、少、贫”三个字来形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小农经济种植模式一统天下,商品经济几乎没有发展。虽然来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刚一进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以帘为门的宿舍里摆着一张支离破碎的床,上面的被褥也已经看不出颜色,一条土路从屋里通向屋外……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像是被打了一记闷棍。

扶贫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离不开全村所有人的奋斗拼搏。只有获得村民的信任与理解才能开拓扶贫工作的蓝海。进村伊始贫困户对我这个操着一口普通话的帮扶干部多少有些不信任,交谈之中总是顾虑颇多,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摸清实际情况,极大的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每日都带着半杯水去老乡家讨水喝,借着讨半杯水的功夫替老乡们做做农活,打扫院内卫生,拉拉家常……久而久之乡亲们的就对我打开了话匣子。在与村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村民刘万林具有养羊的经验,但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荒废了一身好本领,于是我对他说:“只要你勤快,愿意养,钱我可以帮你想办法。”随后,我便为他购买了7只羊,帮他修建了羊圈,现在老刘家的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130余只,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带动一部分村民共同搞起了养殖业。如今东郑庄村有4户通过养殖业脱贫致富,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几只到现在的几百只,在不远的将来养殖业也势必会成为东郑庄的支柱型产业。通过这半杯水,让我迅速的融入了东郑庄,在两个月内我深入了解了15户贫困户、低保户的情况,将群众诉求与乡村的困难深深地刻在脑中记在心上。扶贫工作没有捷径,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才能换实情。

“我们生活了一辈子都是这样种地,凭什么你来了我们就要改,城里来的书记会种地吗?”这是扶贫工作开始我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粮食作物收成低,即便如此想要村民们改种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也很难实现。针对这个现象,我采取小范围试种大范围推广的工作方法,通过给予技术与资金支持,亲自下地带领一部分贫困户率先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待看到收益时再进行大范围推广。这一举措虽然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是具有十分可观的长期性意义,到今为止东郑庄已经全面完成了农业结构性调整,大豆单产达到320斤/亩,产生实际收益300元/亩。同时,我也积极的与衡水市吉美超市进行沟通,在经济作物获得丰收之际,超市又以市价全部收购。这样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固有种植思维模式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获得了村民的理解与支持。现在,大家看到我都会说:“城里来的书记种地也是一把好手!”

乡村工作千头万绪、千家万户、千难万阻。只有获得村民的信任与理解才能让扶贫工作行稳致远,扶贫工作不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抓好当前的,也要发展长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现在的东郑庄村,满目葱绿之下空气清新、道路整洁、民居井然有序。犹记得初到东郑庄村时的景象:黄土路上的尘土一路随风卷进屋内;年久失修的旱厕散发一阵阵恶臭;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环境难题就是阻碍我村发展的“阿克琉斯之踵”。但是,积习难改定然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活了几十年了,农村哪户不是这样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与村两委积极进行沟通,召集全村的党员干部轮流入户为村民们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在村内张贴宣传海报,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申请财政补贴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今,东郑庄村主干路面硬化率达百分之百,公共健身器械井然有序,“一个土炕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小旱厕已然不见踪迹。但是,村居环境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了使干净,美丽,整洁的村居环境成为常态,我村还建立了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村民责任观念,让村居环境保护压力层层传递,拒绝“搭便车”心理,各尽其责、久久为功,确保各类设施长效稳定运行。

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发现东郑庄因病致贫的现象十分突出。例如:高中全一家,因其患肝癌导致肝,脾等脏器受损,常年靠药物维持,巨额的手术费及医药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东郑庄村,这样的家庭不止一户,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很多疾病不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疗,这就使小病拖成大病,而大病又使家中劳动力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农工党衡水市委组织相关医院派医生到我村进行定期义诊,向省海联会申请援助价值5万元的医疗设备,让村民能够在自己家中接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建立医疗保障卡,尽最大努力避免因病返贫、致贫的情况发生。现在东郑庄村已经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

扶贫精准发力,要下足绣花功夫,从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做起。精准扶贫不能有“拔苗助长”的浮躁气,也不能有“强扭瓜”的急躁病,秉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心,才能筑起全面小康的胜利蓝图。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工作队第一书记取消假期,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一条微信消息打破了春节原有的喜乐祥和。闻令而动,我立即返回了东郑庄。刚回村时我发现村民们都没有带口罩,询问原因是因为哪里都买不到,我听完以后心里五味杂陈。医疗物资短缺是棘手又现实的问题,平时稀松平常的物品在眼下去哪里找?于是我与村两委迅速召开小组会议确定了“控制人员流动,多种途径筹措医疗物资”的工作方针,在村口设立关卡,严格排查外来人员,挨家挨户了解人员情况的同时对疫情进行说明解释。利用无人机对全村域范围进行消毒。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寻求医疗物资,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配齐了口罩,测温枪等必备医疗物资在疫情期间村民生活状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应激反应。

由于疫情的冲击,东郑庄村的经济遭遇“倒春寒”。如何在保证人员不进行大范围流动下的复工复产成为了新的问题。根据我掌握的情况,东郑庄村有家庭作坊制造业的传统,于是我建议村民恢复家庭式手工业制作,这样不仅符合疫情防控需要,更有利于东郑庄村复工复产走上先行道。这一建议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村两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的制定了政策并开始了“扫楼式”宣传。到4月初,东郑庄村已有多家开始了手工业来料加工车尾灯业务,加工产品销往石家庄等地,日盈利150元。危机孕新机,新机开变局,疫情没有让东郑庄村因疫返贫,反而开启了东郑庄村的新纪元。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可是即使是在历史上的所谓盛世,让所有老百姓都丰衣足食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奢望。然而,我党这一开天辟地的举措不仅惠及全国人民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我能参与其中深感荣幸,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扶贫过程中,因地制宜、敢打硬仗、求医问药、斩草除根。面对一切阻碍敢于亮剑不当“绅士”,面对矛盾迎难而上不当“鸵鸟”,面对贫困顽疾挺身而出不当“逃兵”。“不栽盆景、不搭风景”,求真务实、苦干实干。有“愚公移山”的恒心,“水滴石穿”的韧劲,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绣花功夫”稳扎稳打,唯有如此才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绘制到底。(王光)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