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股道必须执行‘手比、眼看、口呼’,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要时刻确认线路安全!” 9月14日清晨 6 时许,国铁广州局惠州工务段惠州线路维修工区工长魏明赞的声音,在京九线惠州站下行线旁格外响亮。当天,这支 “钢轨医生” 队伍要完成一项精密任务 —— 更换 25 米长的受损钢轨,为铁路运输安全 “护航”。
6 时 40 分,天色刚褪去晨雾,作业负责人蓝秀翻手持调度命令仔细核对:“封锁命令无误,设置移动停车信号!” 随着现场防护员迅速布设好安全标识,一声 “可以作业” 的指令,正式拉开这场钢轨 “手术”的序幕。
“今天更换的是 K2253+233 至 258 右股钢轨,长度 25.011 米,大家按分工行动!” 魏明赞的部署清晰有力。身着明黄色防护服的线路工们立刻进入状态:有的单膝跪地稳住电动扳手,有的弯腰对准螺栓精准发力,“嗡 —— 嗡 ——” 的机械声中,紧扣钢轨的螺栓被逐一松解,原本牢牢 “束缚” 钢轨的扣件,很快在流水作业中整齐码放在枕木旁。
“上锯轨机!” 副工长钟建华的吼声刚落,他已戴好防护面罩,双手紧握锯轨机手柄。高速旋转的锯片与钢轨碰撞的瞬间,橙黄色火花四溅,灼热的金属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夏末秋初的广东依旧炎热,阳光炙烤着钢轨,也晒红了钟建华的脸颊,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下颌滴落,他却始终紧盯切割位置,匀速向下施力 —— 从轨头到轨腰再到轨底,锯片稳稳划过,待更换的旧钢轨顺利分离。
吊轨小车随即“登场”。两名作业人员默契配合:一人精准挂上吊轨夹钩,另一人迅速扣紧安全钩保持平衡,两人扎牢马步、合力转动摇臂,25 米长的新钢轨缓缓升起,在众人协作下平稳吊运至作业点。“一、二、起!” 伴随着整齐的号子声,老师傅们手持龙头撬棍,凭借多年经验灵活 “拨、引、赶”,短短几分钟,重达1500公斤的新旧钢轨便完成了位置互换。
当新钢轨精准落入承轨槽,魏明赞擦了擦额角的汗水,又快步召集工友:“抓紧上扣件,给焊联组留足时间!”不一会儿,焊轨机启动,刺眼的熔渣落入灰渣盘,钢轨焊接作业顺利完成。
“轨距 1435 毫米,水平误差 0.5毫米,合格!” 魏明赞提着道尺,逐根枕木弯腰复查,每一个数据都仔细记录。遇到微小偏差,他立刻招呼工友调整,直到所有几何尺寸均达到验收标准。此时,晨光已洒满线路,作业人员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9 时20 分,随着最后一名作业人员撤离线路,现场确认达到开通条件。“京九线惠州站下行 K2253+233 至 258 处线路开通!” 指令下达后不久,一列列车平稳驶过新换钢轨,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轻快而顺畅。
这场历时近3小时的钢轨 “手术”,在朝阳中圆满落幕。(付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