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10时20 分,深圳北站候车室的广播正播报着列车信息,暑运的热浪裹着人潮翻涌。客运员王紫胭的目光扫过攒动的人头,忽然被角落里一抹小小的身影拽住——那孩子蜷在行李箱旁,指节泛白地攥着衣角,脸颊上两道泪痕里还沾着饼干碎屑,抽噎着。
“妈妈不见了……” 孩子的声音刚够得着王紫胭的耳朵。她立刻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孩子汗湿的头发,同时按下对讲机:“佳彤,赶紧通知服务台。”3分钟后,当梁佳彤、余兴护送孩子出现在服务台时,那位焦虑不安的母亲猛地回头,看清孩子的瞬间,激动得一把冲上去抱住了孩子。
这幕重逢,是深圳北站暑运17天里第255次上演的团圆。255个孩子,255场与时间的赛跑,在这座暑运中日均到发旅客超45万人次的车站里,写满了“迎春花”的温度。
时间回到7月4日,G6340 次列车的关门提示音刚响,站台客运员龙琼静就看见两个孩子在站台上跳着脚,他们的爸爸已经上车,列车缓缓开出了车站。她像离弦的箭般扑过去,拉住2个孩子,轻声安慰。得到通知的副值班员雷明利、站台机动林敏一路奔跑,迅速联系孩子的家长,将孩子送上最近的一趟开往惠阳的列车,反复交代车长帮忙照顾。一小时后,接到孩子的父亲在电话那头反复念叨:“你们跑得,比我心脏跳得还快。”
7月5日,值班站长刘慧俯身贴近,用矿泉水把纸巾泡软,一点点擦去孩子脸上的泥渍,指尖的温度透过纸巾传到孩子滚烫的脸颊。“迎春花”服务队队员赵贝、陈洁、罗美微分头通知广播寻找、现场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就地寻人。当孩子的奶奶踉跄着扑过来,祖孙俩的哭声撞在一起,手紧紧捏着刘慧的袖口:“感谢你们。”
A8候车区的地面映着7月6日的灯光,“迎春花”服务队队员邓建伟蹲在地上,轻声安慰哭泣的孩子,终于孩子停止了抽泣,轻声说出:“妈妈叫李晓芳!” 邓建伟赶忙起身联系寻人广播。5分钟后,那位攥着半根玉米的母亲冲过来,玉米粒被攥得扁扁的,粘在她手心里。
截至7月17日,一组数据在综控室的屏幕上闪着光:255名走散儿童,平均9分钟找回,最快一次仅用3分钟。这背后,是车站工作人员日均2万步踏出的轨迹,是每个角落每天800 余次穿透人声的广播,是“迎春花”们口袋里永远备着的水果糖——“孩子的眼泪掉下来前,先让甜味接住它。”(蓝子钦 刘贝沫 丁冬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