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暖流涌动处 守护无间隙

南来北往的人潮,在深圳北站交织成流动的经纬。这座暑运日均客流量超40万人次的交通枢纽里,深圳北客运车间全体职工的身影在喧嚣中定格成温暖的坐标——他们以专业素养应对突发状况,用人文关怀化解旅途烦忧,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浸润着安心的温度。

8fe5f6f55a893b572deb40ed12c8530.jpg

主动向前一步:于细微处见真情

暑运开始的出站高峰,像一场无声的考验。客运员李文胜在自动扶梯口观察着往来旅客,目光落在一位拖着三个行李箱的中年人身上。对方攥着扶手的指节发白,显然在与沉重的行李较劲。"这边有直梯,我帮您引导?"李文胜上前时,得到的回应带着歉意:"不用不用,怕麻烦你们。"

待人群渐稀,他没再多言,俯身拎起最重的硬壳箱,"走吧,咱快些出站,家人该等急了"。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面的声响里,藏着车站"多走一步"的服务哲学——不等待求助,只主动发现。

次日,D3107次列车旅客出站时,客运员许曼、李娅注意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频频张望。"您需要轮椅吗?"话音未落,“迎春花”服务台的周家华已推着轮椅赶来,从核验车票到送上出租车。

与时间赛跑:于危急时显担当

生命至上,是刻在深圳北站工作人员心中的准则。6月21日,D2312次列车站台的广播还未停歇,三班挂职副班组长郑雨馨就发现黄女士突然蜷缩在地,双手痉挛成拳。她一把扶住旅客的同时,对讲机里的呼救声已穿透嘈杂:"吴苗苗!3号站台有旅客突发不适!"

3分钟后,副值班员吴苗苗带着急救箱飞奔而至。她一边让郑雨馨监测脉搏,一边快速拨通家属电话:"您别急,我们已联系120,现在送医优先,退票手续我来办。"当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两人合力将黄女士抬上担架,动作里藏着与时间赛跑的急切。

后来家属告知,正是这及时的救助,让突发心梗的黄女士转危为安。

这样的"生死时速"并非孤例。6月26日午后,西南角车次大屏下,苏先生突然栽倒在地。巡逻民警刚扶住他,副值班员肖颖、值班站长刘慧已带着应急小组赶到:"120已出发,退票手续我来办!"闸机班长潘阳疏导围观人群,站台班长湛文波协调通道,当救护车穿过人潮抵达时,整个救援链条运转得严丝合缝。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守护的温度:于困境中递温暖

对特殊群体的关照,最见服务的底色。6月22日,候车室的哭声像根细针,刺破了嘈杂。客运员傅薇循声找到独自抹泪的幼童,邓亮、刘惠立即将孩子护送至值班室。"宝宝别怕,我们帮你找爸爸。"邓亮蹲身与孩子平视的瞬间,刘惠已拨出家长电话,却连续五次被挂断——对方误认是诈骗电话。

"启动广播寻人,通知各岗留意",值班干部水淼迅速决断。当气喘吁吁的家长冲进值班室,看到孩子正抱着刘惠的手臂咯咯笑时,这位父亲红着眼圈表示感谢。

而这样的守护,在6月29日再次上演:2岁的若熙与外公走失后,“迎春花”队员胡冬红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从发现到团聚的接力,对讲机里那句"孩子找到了",让整个车站都松了口气。

视力障碍旅客魏先生的遭遇,则更显服务的周到。6月22日他在站台摔倒后,巫云林、雷明利、阮雯、杨海林组成的临时"服务小队",不仅处理了擦伤,更同步完成三项工作:与列车长交接重点关注事宜、联系家属告知接站细节、讲解12306重点旅客预约流程。

专业的力量:于协作中显高效

140名研学学生的集体出站,是对服务体系的集中检验。6月29日G2729次列车到站前,雷明利、许曼、林敏、阮雯已在站台划定引导路线,"黄色地标是安全区""电梯口请排两队"的提示声此起彼伏。原本需要20分钟的出站流程,因提前开启的专用通道和分段引导,仅用10分钟就完成。

6月28日G841次列车到站后,许曼发现轮椅旅客的困境,雷明利、聂楠、林敏迅速响应。“我们一起来帮您。”,4人分工明确:一人在前引导乘客避让,两人分别推送轮椅和拿着旅客沉重的行李,一路护送旅客出行。(刘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