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捡跑”:一场全民接力的城市文明长跑

在广东惠州,每天清晨总有一群特殊跑者——他们身着马甲,手持长夹、腰系环保袋,在慢跑中不时俯身捡拾垃圾,嘹亮的"为爱弯腰,益起捡跑"口号与晨鸟啼鸣交响。这项用脚步丈量文明,以弯腰诠释担当的“捡跑”运动,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

沉淀——从“冷启动”到全民热

2021年底,当首批捡跑志愿者出现在惠州街头时,质疑声此起彼伏:“作秀吧?”“能坚持几天?”

三年多过去,这场“冷启动”已转化为全民热情:民间自发组建2000支队伍,开展活动近万场,50万人次参与。

“一开始没人来,后来天天跑、天天见,就越跑越多人了”,金山湖公园手拉手爱心捡跑队队长黄素娜边捡边说,“现在金山湖每天组织捡跑公益活动,每场都能看到新面孔,特别是学生报名多,有时候为了安全,需要控制人数”。

就连海外华侨也隔空响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华侨华人“一起跑”,“捡跑”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几个人的初心,到一群人的目标,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澳洲惠州商会会长黄少雄一边“捡跑”一边畅谈感受。

全民热情参与的背后是惠州党委和政府的积极推动。捡跑活动起初由惠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发起,通过“党建引领志愿红”活动,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组织和参与。

随着捡跑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自发拉起了捡跑团、捡跑志愿服务总队、捡跑协会等一众队伍,壹家亲等民间跑团积极响应,在“志愿惠州”小程序等加持下,构建起“群众吹哨、捡跑报到”的灵活机制,让捡跑在群众中不断扎根、融入日常。

裂变——当运动成为生活方式

70岁的魏凤琴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曾经因年龄和家庭束缚无法参与志愿服务的她,2022年4月在红花湖公园偶遇捡跑队伍后,立即成为“银发跑者”中的一员。如今她每天坚持两小时捡跑,她自信地说,“只要我跑过的地方一定是干净的”。

惠州捡跑的初衷并不仅仅为了减少垃圾,更是希望通过“一群人带动一座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文明共建共享格局。捡跑人常挂在嘴边的是,“每个人都参加一次捡跑,下次就不会乱扔垃圾了”,“捡跑让每个人都不丢垃圾,惠州就无垃圾可捡”。

11.png

可以说,以群众为主体是捡跑的显著特征。捡跑口号是群众“七嘴八舌”讨论出来的,《捡跑之歌》《不捡不散》《为爱弯腰》等公益歌曲也是群众原创的,还涌现出 “马拉松百马王子、捡跑新兵”文教练、捡跑视频博主“鹅城的春天”等一大批“自来水”......

进化——文明实践的无限可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更赋予捡跑独特气质。

在丰湖书院,捡跑前的“5分钟微宣讲”让理论传播更接地气;在东江岸边,学生们通过生态捡跑触摸“两山”理念。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东坡是惠州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围绕活化东坡寓惠文化,成立了东坡粉丝捡跑团,在白鹤峰、西湖等东坡遗迹富集地常态组织“捡跑+东坡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最东坡”形象代言人选拔、“寻迹东坡—惠州City walk”、“东坡故事会”公益讲堂等系列活动,营造“爱上东坡、走读惠州”的浓厚人文氛围。

此外,还有为提升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而开展的“反诈+捡跑”,为适应“双减”后的劳动教育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捡跑”,为美化农村人居环境而开展的“乡村+捡跑”等。志愿者们也一起到海岸、湖畔清捡垃圾,一边保护环境,一边收集群众意见。

当运动叠加文化、教育、治理等多重属性,文明创建便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如今的惠州,全民共绘“为爱弯腰益起捡跑”画册,无声记录着这场文明长跑:有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的身影,有海外游子隔空响应的热忱,有乡村巷道旧貌换新颜的蝶变。当岭南的晨光再次洒向金山湖畔,惠州的捡跑者们仍在奔跑——他们弯腰拾起的是垃圾,托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曾国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