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云浮新兴县紧扣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三维发力”,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实效上做文章,构建全链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聚焦“三个导向”,在培训内容上做精文章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开展精准化、多元化培训,帮助干部在思想上“补钙”、在能力上“充电”。
一是聚焦政治导向覆盖学。在培训班中设置不低于70%的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内容,通过集中授课、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形式全覆盖轮训各级党员干部,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政治根基。
二是聚焦需求导向靶向学。围绕“缺什么、学什么”原则,通过单位申报、日常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广泛开展培训需求摸底。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聚焦“百千万工程”、乡村绿化、新质生产力等量身定制专业化培训“菜单”,引导干部及时填知识空白、补履职短板,推动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近三年,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27期。
三是聚焦目标导向分类学。为解决多头调训、重复培训等问题,构建分层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库,严格按照学员对象、层级类别设立主体班次,对新提拔领导干部、新录用公务员、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人群实行点名调训,精准推选参训学员,切实提高干部能力素质。近年来,采取“一班一策”方式开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等主体班次21期,选派干部478人次参加中央和省、市主体班。
注重“三个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做实文章
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式、新路径,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用好教学载体,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培训格局。
一是“课堂+现场”让培训活起来。建立县级师资库,邀请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标兵能手等进行课堂专题授课,充分挖掘鲜活素材,用案例发言、用典型说话,让学员听得懂、学得进。创新把双向跟班学习嵌入教学模块,把长期在基层工作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长期在业务部门工作与在综合部门工作的干部进行“换位体验”,让干部在乡村全面振兴、项目攻坚、综治维稳等一线经风雨、长才干,累计开展双向跟班学习80余人。
二是“线上+线下”让培训亮起来。用好远程教育终端、干部网络培训学院等载体,组织干部学习优质网课和直播课程,搭建全天在线的“云端课堂”。发挥镇级党校合作办学“五共模式”优势,以县委党校为主课堂,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直播到各镇分课堂,推动各领域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课”。整合叶季壮故居、良洞村、象窝茶场等现场教学资源,串珠成链打造覆盖红色教育、基层治理、特色产业的五彩研学线路,建成一批体验式、感悟式的现场教学阵地,让学员在沉浸式学习中拓宽思路、提升本领。
三是“平台+讲台”让培训动起来。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举行班委竞选活动,搭建学员自主管理平台,开发案例式教学、宣讲式教学课程,让学员由“要我听”为“我来讲”,提高组织策划、沟通协调能力。开设学员论坛、“好书共读”、社会调研、异地培训等课程环节,变“一人讲”为“众人议”,帮助干部把“学什么”转化为“会什么”。近三年在主体班中累计开展学员论坛19场、读书分享会14期、小组讨论16次。
紧扣“三个环节”,在培训实效上做优文章
创新实行学员量化考核制度,增强教学互动的主动性、对标的匹配度和消化的吸收率,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质效。
一是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制定“干部培训综合测评量化指标一览表”,建立常规项和加分项相结合的“4+1”精准化考核管理体系。其中,常规项指标包括学风学纪、班级管理、课堂表现、能力拓展共四大板块内容,具体细分为出勤情况、纪律建设、课堂互动等10个方面内容,采取百分制形式量化积分。加分项则根据不同培训班次、不同教学方案设置内容,分数不设上限。
二是综合评价干部表现。由新兴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工作人员组成考评工作小组,安排专人对参训学员学习和表现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开展开放性、差异化的满意度调查,广泛收集学员客观真实的评价信息,最后由考评小组综合整理评估,将学员培训考核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对表现突出且排名在前15%的学员确定为“优秀学员”人选,并纳入干部“储备库”。建立优秀学员交流分享机制,由优秀学员在每期培训班结业式上分享学习体会,引导其他学员向榜样看齐。
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学员学习登记“一人一册”,把学习情况、考核等次归入干部档案,将考核结果反馈至干部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并作为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结合平时考核、专项检查、随机调研等跟踪了解参训干部日常表现,评估能力提升、作用发挥、岗位履职情况,掌握学用结合程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干部参与中心工作一线,及时把培训后表现优秀、工作成效明显、符合条件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切实做到训用结合。近三年来,40名主体班次学员得到提拔任用或晋升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