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撂荒地”种出好“钱”景

金秋时节,走进临洮县八里铺镇的田间地头,一片片菊芋植株长势喜人,硕大的块茎饱满壮实,农户们正忙着开挖、分拣、装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谁能想到,如今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曾是村民们提及便摇头叹息的非粮化土地,一度让大家愁眉不展。

“以前这地全种着苗木,后来行情一落千丈,苗子卖不出去,地里荒着可惜。政府要求腾退非粮化土地,我们真是急得睡不着觉。”站在自家早已流转出去的地块边,白茨湾村村民王大爷脸上满是笑意,话语里却藏着往日的焦虑,“幸亏镇上搞了‘民主实事工程’,才帮我们把这烦心事解决了。” 去年,镇村干部一次次上门,动员大家改种菊芋,拿着计算器跟村民们算土地流转账、菊芋收益账时,王大爷心里满是嘀咕:“这外来的‘洋玩意儿’,真能比种玉米强?”如今再看眼前的景象,他的疑问早已变成了满心的认可。

在八里铺镇的沿川子村,村民们同样沉浸在菊芋产业带来的喜悦中。村里流转了近1000亩闲置土地,专门打造菊芋种子种植基地。这片基地不仅通过了国际认证机构 CERES 的严苛审核,获得有机菊芋种植基地认证,还成了周边地区的“种子粮仓”——青海、临夏、兰州、庆阳等地的种植户都来这里采购种子,今年供给本县的种子就足够 6000 亩土地种植。更让种植户安心的是,种植的菊芋基地统一回收,让大家种得放心、赚得踏实。从育种、种植到销售,一条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菊芋产业链已然成型。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八里铺镇的精准施策。“‘122民主实事工程’,核心就是听老百姓的心里话、解老百姓的难心事,用民主的方式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镇人大主席黎华栋道出了其中的关键。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镇里还主动牵线搭桥,与龙头企业重庆骄王天然产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的产业链模式,让大家只管安心种植,不用操心销路。

“镇上不仅请专家来教技术,还跟企业定了保底价回收,我们根本不用愁。”万丰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进军算起账来,脸上满是喜悦,“我承包100多亩地,去年亩产菊芋达到8000多斤,按保底价算,纯利润比种玉米翻了一番还多。今年我接着种菊芋,看这长势,产量肯定差不了!”

“以前总觉得‘非粮化’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没辙没思路。现在才明白,不是没办法,是没找对路子。”白茨湾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利江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菊芋田,满是感慨,“把闲置的土地盘活了,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实在的底气啊!”风再次吹过菊芋田,金色的小花轻轻摇晃,仿佛在为这片土地的蜕变鼓掌,也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喝彩。

今年,八里铺镇的菊芋种植版图不断扩大——从去年的3个村,扩展到沿川子、白茨湾、王家大庄等6个村,种植面积突破2000余亩。通过精准选择特色产业,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积极性,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曾经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变成了 “增收田”。村民们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赚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株株小小的菊芋,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康庄大道。“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八里铺镇党委书记施学谦表示。(赵彦洲 冯彦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