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林下种天麻 致富添新路

初冬时节,天气渐冷,在甘肃成县纸坊镇刘山村天麻种植基地却十分“火热”。随着土层被小心拨开,一窝窝个头饱满、色泽温润的天麻簇拥呈现,让这片昔日的静谧山林,正焕发出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

11.png

成县纸坊镇干部与村民探讨林下产业发展 赵冬冬摄

刘山村坐落于海拔1600-1800米的天然次生林区,森林植被茂密,气候湿润、地理位置优越,土壤的湿度及酸碱度均适合天麻的生长,是一个典型的“聚宝盆”。纸坊镇立足刘山村生态资源优势,聚焦“精”和“特”,谋划林下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天麻产业,真正实现将生态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2024年底,我们引进康县阳坝成熟的天麻种植技术,‘采用青冈木菌材+蜜环菌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种植天麻50亩,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亩产值有望突破1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成县宏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宏宇说。

为了把天麻种植产业打造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纸坊镇依托成县宏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余万元,完善了产业基地灌溉水渠、低压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精心打造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373亩综合性示范基地,为天麻的高效、精准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

22.png

纸坊镇刘山村村民发展林下天麻种植 赵冬冬摄

天麻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实施过程中直接惠及了周边群众。据统计,在基地建设与天麻种植、管护过程中,已累计为周边村民发放务工工资达20余万元,有效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

“合作社给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不仅增加了收入,在技术员的耐心指导下,我们还学到了天麻种植管理技术。”刘山村村民邓好玉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这种“边挣钱、边学艺”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为产业后续的推广扩散奠定了人才基础。

33.png

成县纸坊镇刘山村天麻种植基地 赵冬冬摄

群众心里的踏实感来自基地创新推行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今年以来,基地已培训天麻种植技术50余人次,用工200余人次,人均可通过务工获得1.8万元左右的收入,联农带农的成效日益显著。

天麻基地的初步成功,是纸坊镇系统布局林下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纸坊镇立足实际,构建了以“一个生态循环链为核心、三类可落地产业为支撑、N项保障体系为基础”的“1+3+N”发展模式。

在“林药共生+资源循环”的核心理念指引下,纸坊镇党委牵头组建“同心链·富民坊”产业联盟,大力发展天麻、连翘、艾草等多元林下产业,形成林药、林菌、林蜂等多点开花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我们积极探索‘同心领航·双区共进’党建模式,通过建立党员带头、专班推进、三级包抓等机制,技术赋能、市场打通、设施补短和组织创新等多项保障措施,确保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各环节高效协同,全面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坚实的致富新路。“纸坊镇党委书记李卓说。

纸坊镇林下天麻种植产业,以“不砍树、不占田、能致富”的林下经济发展理念,让曾经的寂静山林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散发出新活力,谱写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刘建军 赵冬冬)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