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科技赋能产业新 “金薯”映出致富路

金秋十月,寒意渐浓,走进临洮县站滩乡,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采收机械轰鸣穿梭,转眼间便将饱满紧实的马铃薯从土壤中翻出,务工村民们紧随其后分拣、装袋,一箱箱优质马铃薯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是临洮县马铃薯产业丰收季的生动缩影,更是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增收的真实写照。

照片1.png

曾经,临洮县的马铃薯种植多是“小块零散、单打独斗”,产量不稳、品质参差不齐,农户守着“土疙瘩”难赚“金票子”。转折始于对种业“芯片”的深耕,站滩乡依托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优势,在脱毒种薯培育、试管苗快繁等关键技术上持续攻关,让马铃薯从“源头”上实现品质升级。“以前种薯容易生病,一亩地最多收两千斤,现在用了脱毒种薯,亩产轻松突破四千斤,个头还匀称!”站滩村种植户张志军捧着刚采收的马铃薯,脸上满是笑意。

技术突破之外,模式创新让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过去零散的小块耕地整合连片,破解了“田不成块、路不通畅”的种植难题;组建专业农机服务队,提供从播种、管理到采收的全程托管服务,不仅把农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还将种植成本降低近30%。在此基础上,站滩乡推行“百亩田示范、千亩片提质、万亩区拓规”工程,让马铃薯种植从“单打独斗”迈向“集群发展”,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格局。

照片2.png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流进农户的口袋。当地创新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千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到马铃薯产业中。在种薯繁育基地,常年务工的村民有50余人,每年发放工资超60万元,人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和脱贫户还能定期获得分红,曾经的“脱贫短板”变成了“增收跳板”。为了让马铃薯卖出好价钱,当地配套建设了10余座储藏窖,推行错峰销售策略,再加上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配送的“双线”销售网络,让马铃薯附加值提升近50%,真正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大家看这洋芋,又大又圆、淀粉含量高,不管是炖菜还是做粉条都好吃,欢迎全国各地的客商来选购!”站滩村党支部书记郭强在田间地头的直播中,向网友热情推介家乡的马铃薯。如今,临洮县的马铃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蛋蛋”,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这颗承载着希望的“金蛋蛋”,正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从技术赋能提质,到模式创新增效,再到产业链延伸增值,临洮县用一颗马铃薯蹚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这颗承载着希望的“金薯”,正书写着更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赵彦洲)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