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临洮县站滩乡的梯田里薯香四溢,一台台马铃薯收获机轰鸣穿梭,履带翻卷处,饱满圆润的“金疙瘩”破土而出,紧随其后的农户只需简单分拣装袋,一派农机助收的繁忙景象。

“以前300亩地收完得雇20多人干半个月,现在3台收获机10天就搞定,损耗还比人工少一半。”井儿沟村党支部书记康明红擦着汗珠笑道,今年他家种植的青薯9号亩产超4000公斤,机械化帮他省了大钱 。
作为定西马铃薯主产区,临洮县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58万亩,总产突破11.6亿公斤。这背后,农机装备的全面发力成为丰收的关键支撑——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马铃薯收获面积51万亩,其中机械收获45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74%,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机械化”让昔日的“土疙瘩”真正变成了“致富薯”。
农机的广泛应用,始于种植环节的“精耕细作”。在辛店镇石郭家村的百亩示范点,多功能播种机沿着高垄匀速前进,开沟、播种、施肥、覆膜一气呵成,每亩地不仅节省种子3公斤,还能精准控制株距行距。“过去人工播种深浅不一,出苗率顶多八成,现在机械化种植出苗率能到95%以上。”村民郑晓霞说,她家的早熟马铃薯亩产达6000斤,早上市时每斤能卖1元,这都离不开农机带来的标准化种植。

为破解山区地块零散、机械化难的问题,临洮县在8个乡镇打造宜机化治理示范点,通过土地平整、梯田改造,让小型农机能进地、大型农机能作业。太石镇李家湾村千亩示范基地里,经过宜机化改造的地块上,联合收获机往来自如,经测产这里亩产鲜薯达4266.4公斤。
“县上不仅给农机补贴,还组织技术员上门教操作,现在村里80%的农户都用上了农机服务队。”临洮宜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亚军说,合作社的20台套设备今年已服务农户300多户,作业面积超8000亩。
在良种繁育基地,农机与科技的结合更显高效。站滩乡甲天下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的智能温室旁,小型移栽机正将脱毒苗精准植入育苗盘,配合水肥一体化设备,原原种繁育周期缩短15天,年产原种达3000余吨。“以前人工移栽一天顶多2亩,现在机械移栽效率提升10倍,还能保证种苗成活率。”基地负责人杨晓霞介绍,机械化繁育让种薯品质更稳定,带动全乡1500多户农户实现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1.2万元以上 。
农机“给力”更需服务“托底”。临洮县组建60家农机合作社、54支农机服务队,形成“乡有服务站、村有技术员”的保障网络。收获季来临前,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农机检修服务,组织50余名技术员深入田间,排查维修设备200余台次。
如今,在广袤的临洮大地上,从良种繁育到精深加工,农机装备贯穿马铃薯产业全链条,不仅让马铃薯顺利归仓,更铺就了一条“薯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扩大农机补贴范围,让更多‘铁牛’成为农民的‘致富帮手’。”临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段诚表示。(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