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内陆养出南美白对虾了!”近日,临洮县水产养殖基地,一排排虾池干净整齐,10余名工人忙碌在虾池间,水生态养殖净化监测等设备有序运转,30万尾南美白对虾在35个虾池里欢快游弋,尽显生机,临洮水产养殖的突破,是临洮畜牧业打破桎梏、焕发生机的一个缩影。
曾经临洮畜牧业以散户散养为主,深陷发展瓶颈。面对困局,临洮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将畜牧业确立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以“延链、补链、强链” 为主线,以“盘活资源、延长链条、再造服务”三大攻坚行动为突破口,决心破解传统养殖的诸多难题。

2024年,临洮县积极寻求外部经验,先后组织人员赴山东考察生猪屠宰精深加工模式,到青岛对接水产恒温养殖前沿技术,去灌云县学习无害化处理建设运营经验。全年开展外出招商8批次,成功引进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落地建设一批高附加值项目,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一系列项目的落地投产,让临洮畜牧业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推动其从“传统养殖”向“全链发展”转型。今年4月,投资2亿元的甘肃德元牧场乳业建设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建成全市首条牦牛奶粉自动化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80吨,较过去提升16倍。精深加工的罐装全脂牦牛奶粉利润较原料奶翻20倍,填补了临洮罐装奶粉生产的产业空白,让“藏在深闺”的牦牛奶成为市场抢手货。

在水产养殖领域,临洮县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县畜牧兽医局推动870余亩滩涂地改造为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和标准化养殖池塘,依托“海水循环模拟+地热温控”技术,实现南美白对虾90天上市、鲈鱼北方安全越冬的突破。南美白对虾上市,不仅打破了“北方水产靠输入”的传统格局,更让昔日的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聚宝盆”。
预计今年12月运营的临洮鲜肉及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将进一步重塑产业价值链。项目建成后,年屠宰产能达45万头(只),可带动全县养殖户扩产30%;更关键的是配套建设熟食品加工车间,将排骨、五花肉等原材料加工为即食产品,使附加值提升300%,实现从“卖鲜肉”到“售精品”的跨越式升级。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是临洮畜牧业转型的另一大亮点。甘肃地沃农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项目进入试产期,其生产的活性离子聚合剂获有机肥认证,首批产品即被高原夏菜基地订购一空。目前,该县已统筹48家养殖场粪污集中处理,每年可减排甲烷1.2万吨,让过去的环保负担成为如今的增收资源。
“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共同构建起产业技术、利益联结、生态保护三大闭环,有效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海燕说。据统计,截至目前,临洮畜牧业“四大项目”创造产值1.2亿元。
“下一步,临洮县将继续发展壮大畜牧业,以良种引进为基础、以全程监管和技术赋能为保障、以创新产业模式为动力,在提‘种’增‘效’上持续发力,推动畜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迈进,为乡村振兴激活全新引擎。”临洮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海燕表示。(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