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院子闲置着积灰,现在改造成粉条作坊,每月能挣3000多块,守家在地就能赚钱!”临洮县龙门镇东五里铺村村民李娟一边操控粉条加工设备,一边算起增收账。如今在临洮,像这样把农家小院变成“增收园”的场景随处可见,“小庭院”正奏响乡村振兴的“大合唱”。
临洮县以“党建引领+支部聚力+示范户带动”为抓手,让庭院经济精准落地。龙门镇依托粉制品加工传统和岳麓山4A景区优势,推行“宜加则加、宜游则游”策略,组织经营户赴多地考察后成立粉制品加工协会,打造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 。目前全镇21家粉制品小作坊年生产1.85万吨产品,28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带动326人就地务工,年产值超1.6亿元 。
政策“组合拳”为庭院经济护航。连儿湾乡对庭院养蜂户给予每箱300元补贴,户均最高奖补3000元,同时通过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让养殖户“零风险”增收。村民杨旭宏的15箱蜜蜂年增收近万元,“政府给补贴、合作社管销路,这‘甜蜜事业’越干越有奔头”。南屏镇争取专项补贴,邀请技术员“一对一”指导蜂农,60余户农户靠庭院养蜂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
质量与品牌双提升让“庭院货”走得更远。龙门镇组织46次技能培训,推动小作坊升级改造,投资5680万元引进41条半自动生产线,所有企业纳入“陇上食安”智慧监管平台,打造出“古槐里宽粉”等知名品牌 。洮阳镇河口村则将马家窑文化融入庭院陶艺,阎志强的家庭作坊年产彩陶工艺品数千件,通过电商销往全国,“老手艺成了‘金饭碗’”。
多元业态让庭院经济百花齐放。玉井镇店子村的“玉香庭院”靠散养土鸡和山野菜打造特色农家乐,年入超10万元,还带动村民实现月工资4000元;龙门镇东三十里铺村通过“网红直播”让冬果梨、软儿梨走上线上快车道;甜水沟村的中药材加工小作坊、刘李家的庭院种植,形成“一村一品”的生动格局 。
方寸庭院里的“致富果”,正让临洮老百姓的增收路越走越宽。据统计,截至目前,临洮县526户农户投身庭院经济,涵盖加工、养殖、旅游等多个领域,直接受益农户达1.5万户,家庭年收入平均增长18.5%。“庭院经济既破解了留守劳动力就业难题,又传承了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县政府副县长何小红表示。(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