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层林尽染间,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公路穿梭乡野,不仅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更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临洮县深耕“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创新理念与务实举措,让昔日“搓板路”“断头路”变成今日“致富路”“民心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变“被动修补”为“主动养护”,破解道路治理难题
“以前路面有坑,反映后半个月才处理;现在手机一拍,第二天就有人来修!”洮阳镇五爱村村民李梅芳的体验,是临洮县道路养护机制变革的生动注脚。过去,受资金、技术、理念限制,临洮县道路养护长期处于“坏了才修、堵了才疏”的被动状态,加之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有限养护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益,群众意见较大。
为破解这一难题,临洮县推行“全生命周期养护”模式,从源头转变养护理念。一方面,建立高效响应机制,让群众反馈问题能快速落地解决;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养护效率。机制运行后,道路病害处置效率显著提高,养护成本有效降低,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稳步上升,曾经的养护难题逐步转化为道路管理的优势。

融“路景产业”促“乡村蝶变”,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土路变沥青路,还配了观景台、停车场,今年夏天民宿入住率翻了一番!”太石镇后地湾村民宿经营者张艳红的喜悦,源于临洮县“路景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后地湾村,崭新的旅游公路串联起古树群、梯田景观与民宿集群,让游客“来了能留、留了愿消费”,村容村貌焕新的同时,村民“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在产业发展领域,临洮县同样以路为媒。针对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区,当地优先升级改造产业路,采用“沥青路面+路肩硬化+排水沟渠”标准化建设模式,确保大型农机直达田间地头。中铺镇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满载马铃薯的货车沿养护一新的产业路行驶,20分钟即可对接县城冷链物流中心。“产业路通了,收购商愿意出高价,今年50亩马铃薯预计多赚8万块!”下铺村村民马学明笑得格外灿烂。此外,临洮县还将道路养护与生态治理结合,在公路沿线种植云杉、侧柏,打造“四季有景、步步皆画”的绿色廊道。

靠“智慧赋能”引“群众参与”,筑牢民生发展根基
“以前步行巡查,一天最多查20公里;现在无人机巡查,一天能查200公里,效率提升10倍!”运行以来,已累计发现处置道路隐患1200余处,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为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临洮县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用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动态监测道路,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指导各乡镇完善养护管理制度,明确主体与责任,确保养护常态化、规范化。
同时,临洮县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道路养护,推出“养护岗位优先聘、养护资金村民管”政策,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担任专职养护员,全县323名村级养护员中脱贫户占比达65%。各村成立“村民养护理事会”,监督养护质量、管理养护资金,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监督者”。“每天先去路上转一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看着自己养护的路平平整整,心里特别踏实!”辛店镇苟家坪村养护员苟永强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
如今,临洮县的“四好农村路”如毛细血管延伸至城乡角落,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架起乡村全面振兴“致富桥”。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抢抓新一轮交通项目发展机遇,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重要抓手,进一步畅通乡村物流网络,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将农村公路打造成群众出行的舒心路、产业兴旺的致富路。”临洮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毛海林表示。(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