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县:干部人才“上讲台”教育培训“有知味”

近年来,张家川县聚焦干部教育培训“内外兼修、才干兼备”的目标,统筹师资力量、丰富精品课程、创新课堂方式、推动实训实效,为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干部人才保障。

构建多元化师资库

加强资源共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硬支撑”。张家川县构建“领导干部+专业师资+专家人才”的多元化师资库,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常态化、制度化。2025年,13名县级领导、41名科级干部上讲台,既解读政策思路举措,又分享实操案例与破解难题的方法,不仅丰富了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更促进了干部“干中学、学中干”,学用结合、学用相长取得实效。同时,整合各方优势力量、推动师资共享,加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东西协作干部挂职交流、省委和市委党校师资共建、天水师范大学校地合作,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结构。2025年,全县储备县级师资库80人,其中领导干部47人、专家教授22人、乡土人才11人。

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党校交流挂职的井媛宁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短短3个月的挂职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张家川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广纳贤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挂职期间我在不同的班次授课15次,参与课题调研3个,撰写调研报告2篇,让我受益匪浅”。县委党校副校长杨金仓说:“在县委党校能够现场聆听省内高校教授的专题讲座,这是校地合作带给我们的大实惠”。

“张家川县作为关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传承区,文化资源富集、历史底蕴深厚。”张家川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小军结合自己对本县历史文化的研究考证和梳理归纳,以《关陇古道上的张家川》为题展开精彩授课,把学员们引入了璀璨文明的史前文化、秦戎文化、关陇古道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历史长河,通过生动鲜活的地方史料和典籍故事呈现,让大家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沿革和深厚文化底蕴。

图片2.png

推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互动

评选精品课程、推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双互动,是干部教育培训的“软实力”。张家川县围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族团结、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深入挖掘县域红色资源、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优势,打造了一批研学线路,将“传统灌输式”的学习培训与“体验启发式”的现场教学有机融合,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2023年以来,全县选树马家塬车舆博物馆、恭门镇陇道水畔颐乐园、刘堡镇中部蔬菜产业园等现场教学点20个;依托甘肃干部网络学院、浦东分院等网络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网络培训16期、培训3908人;邀请36名县级干部、113名科级干部、65名专家学者和乡土人才,开展线上线下授课培训。同时,2025年通过运用“教学测评+学员座谈”“一课一评+综合评估”“正向激励+反向调整”相结合方式,先后评选出“多元一体交流融汇关陇古道上的张家川、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课程16节。

从田间地头的“泥腿子”到乡村振兴的“领路人”,马鹿镇龙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治国作辅导报告时说:“村里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大事。多跑路、多沟通、多流汗,群众会把你当亲人,也愿意给你说真心话,我们就能听到真实的声音。”

结合产业发展主题,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马小晖为学员们讲述了政府主导、部门乡村联动、群众参与的餐饮业发展历程,让大家见证了全县餐饮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标准化提升、品牌化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片3.png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3年以来,张家川县根据干部人才能力提升需求,累计举办思想政治理论、业务综合能力、乡村振兴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等教育培训班次209期,培训各级党员干部21370人;结合“4+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开展餐饮、家政、建筑等技能人才培训152期12600人。

参加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马鹿镇长宁村鹏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强表示,“通过县上的培训和政策扶持,既让我掌握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种植专业技术,又在不断地创业实践中带动了邻里乡亲增收。”如今,该合作社占地18亩建成草莓采摘日光暖棚6座,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20余人。

张家川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志杰表示,下一步将巩固深化干部人才上讲台成果,健全精品课程开发应用和共享机制,持续优化多元化师资库,提升干部教学研一体化培训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县域经济发展增添组织“原动力”,锻造干部“生力军”。(苏晓东 郭瑞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