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临洮县以第八届马家窑文化节为核心抓手,创新打造“节会引流+假期消费+产业融合”模式,8天假期内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9亿元,同比增幅达38%,用文化赋能与数字创新,交出了一份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节会搭台:构建文旅引流“强磁场”
为精准对接双节消费需求,第八届马家窑文化节精心设计“节会活动+假期体验”复合场景,系列活动多点开花。文旅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现场观摩活动让嘉宾直观感受临洮文旅发展成果,学术访谈深挖马家窑文化内涵,百家媒体采风创作则为临洮文旅扩大传播声量。
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成为消费热点核心区。非遗文创展示区内,融入马家窑元素的饰品、创意家居用品等琳琅满目,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吸引游客驻足选购;小镇配备的先进陶艺生产设备,可批量化生产仿古彩陶、茶具等300余款文创产品,满足不同游客消费需求。
数字赋能:激活古老文化“新生命”
科技的融入,让距今5000余年的马家窑文化焕发新生。临洮县同步启动马家窑遗址公园游客接待中心、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马家窑农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基地等重点项目,构建起“科技+文化+体验”立体传播矩阵。
“我们秉持‘深挖文化、科技活化、文旅共生’的设计理念,展陈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通过柔性LED屏、AR聚落沙盘、360度全息成像等先进技术,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打造沉浸式文化交互与文旅体验空间。”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布展负责人钱可心介绍道,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不仅陈列了马家窑文化各时期的彩陶珍品,更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通过“视、听、触、感”等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真正让大众感受到文物的“活化”,也使文化更加亲民。
“数字马家窑”建设成果显著。借助3D建模、AR/MR等技术,遗址场景得以生动复原:游客用手机APP扫描实物展品,即可触发公元前3000年彩陶制作的全息影像,清晰观看先民从黏土捏塑到彩绘烧制的完整工艺;在沉浸式体验区,穿戴式设备带领观众“穿越”至史前聚落,以第一视角参与陶器纹饰设计,通过手势感应在虚拟陶胚上绘制蛙纹、漩涡纹,生成的专属数字藏品成为游客独特的“双节记忆”。
长效发力:从“双节爆点”到“常态引擎”
“要紧紧围绕‘马家窑文化走向大众’工作目标,促进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加速‘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临洮县委书记张振亚在节会筹备工作推进会上的要求,为临洮文旅长效发展指明方向。
目前,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已与兰州工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开发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现代陶艺等100多门研学课程,累计接待研学人数超8万人次,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双向赋能。
一场特别的“文化课”在马家窑村农文旅研学基地正在进行。
“原来先民是这样制作陶器的!”当看着泥条在自己的指尖盘筑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陶器雏形,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刘卓萱兴奋地说。
据悉,马家窑农文旅融合文化研学沉浸式体验基地是集遗址探秘、陶艺传承、数字互动、田园体验于一体,成为亲子游、研学游的热门选择,该项目以研学为核心,以VR穿越+非遗馆、居住馆、国学馆、礼学馆、汉字馆构建起“全维度文化体验矩阵”,用“文化+旅游+教育”的创新模式,真正让沉睡千年的历史可触、可感、可体验。
从双节期间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到当地村民的增收笑脸,从本土文化的创新表达,到旅游经济的持续攀升,临洮正以全域旅游的蓬勃态势,推动文旅消费从“短期爆热”向“常态繁荣”转变,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新篇章。(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