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县域治理的基石,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近年来,临洮县锚定“法治护航发展”目标,通过筑牢立法根基、激活治理效能、厚植民生福祉,推动良法善治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实现群众参与度、干部法治素养、发展环境品质的三重跃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临洮县立法联系点讲解现场
立法筑基,让民意成为法治建设“源头活水”
“立法建议能走进国家法律文本,咱老百姓的声音真管用。”临洮县新添镇立法信息采集员杨有义的话语,道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为让立法更接“地气”,临洮县构建“金字塔”式立法联系体系,在不同层面设立100个信息采集点,确立1000多名立法信息采集员参与工作,让民意收集无死角。
过去基层治理常因“无据可依”陷入困境,如今临洮以全国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为纽带,搭建起民意与法治的“直通车”。临洮县构建覆盖全县的立法意见征集网络,累计完成259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收集,上报建议3299条,其中627条被采纳,326条上升为国家级层面的决策参考,让“田间地头的声音”走进国家法律文本。更值得关注的是,临洮县推动立法延伸保护地方特色,建议颁布实施《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填补了全省史前文化立法空白,彰显了良法的地方适配性。
为让法律更好落地,临洮创新“法律转译”机制,将专业法条转化为“村级权力流程图”“负面事项清单”,既让干部明确履职边界,也让群众看得懂、能监督。同时,中国人大等专家团队通过22次专题研究,形成多篇学术论文,为“临洮立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使基层立法不仅有“温度”,更具“深度”,为县域治理筑牢法治根基。
临洮县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现场
善治提效,为发展注入多维法治动能
在善治实践中,临洮聚焦关键领域,让法治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城市治理中,临洮县将48条背街小巷纳入改造计划,通过“问计于民”收集意见,同步完成36公里地下管网更新与15处内涝点治理,实现从“补丁式修复”到“系统性升级”的转变,让群众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临洮将“十百千”良法善治行动与营商环境提升结合,推行涉企检查“扫码入企、无事不扰”,让企业安心经营,合同纠纷审理周期压缩至28天,企业守信与信贷政策挂钩。“现在从提交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全程网上操作,一天就办好了!”某餐饮企业负责人李女士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完成企业注册后,对“一网通办”竖起了大拇指。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县新登记经营主体同比增长46%,“归雁工程”返乡投资占比超五成,法治成为吸引企业扎根的“强磁场”。
在乡村振兴与应急管理方面同样亮点突出。临洮将治理重心下沉,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村口小院里,“广场议”“网格议”,据统计,累计开展4785场次,18.6万人次参与民生决策,248件“关键小事”一次性解决,54起陈年纠纷“案结事了”,群众满意度从78% 升至96%;8月辛店镇泥石流灾害中,依托完善的应急法规体系,30分钟内完成1175人转移,实现“零伤亡”,彰显法治在守护安全、推动发展中的硬核实力。
民生为本,让法治阳光照亮百姓生活
临洮始终将“法治为民”作为核心目标,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我们始终将联系点扎根于群众日常活动场所,把基层群众对立法的意见原汁原味地反映到最高立法机关,同时也将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精神和立法目的原原本本地带到基层群众身边,”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维山的话,揭示了这一制度的核心。如今,临洮不仅是立法“直通车”,更成为法治“播种机”——通过宪法广场、法治长廊等阵地,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的行为准则;通过“十百千良法善治实践典型培树行动活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在平安建设方面,临洮县构建“网格化+精准化+责任化”治理体系,成立16个行业调解委员会、19个个人调解室,今年前8个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45件,化解率达98.7%,成功阻断154起风险隐患,八里铺司法所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法治元素融入日常。彩礼上限写进村规民约,拍摄发布《小临爱说法》《雅梅说法》《你问我来答》等普法宣传视频,14场法治直播覆盖全县学校,文化广场上“广场舞+普法直播”的场景成为常态,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群众共识。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实现“让法治成为最大的民生”。
从立法聚民智到善治促发展,从平安护稳定到文明润乡土,临洮以良法善治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下一步,临洮将继续深化法治实践,让法治成为县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洮篇章提供坚实保障。”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维山表示。(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