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庄浪县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也将其视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任务,通过大力弘扬孝善美德,积极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陈规陋习。当地群众讲德、守德、修德的意识不断增强,成功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明力量。
夯基蓄力,建章立制清风扬
近年来,庄浪县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群众生活愈发富足。然而,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陈规陋习悄然滋生,让群众不堪重负。
为扭转这一局面,庄浪县打出一套“组合拳”。在治理高额彩礼方面,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力量,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关怀关爱适婚青年;同时,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宗祠管理方面,强化规范引导,推动宗祠健康有序发展。此外,深化殡葬改革,大力建设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整治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
庄浪县精准把握政府主导和群众自治两个关键点,先后出台《庄浪县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全面规划。
以“一约四会”为切入点,庄浪县督促指导293个村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充分发挥宣传发动、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作用,推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健全。
“结合群众收入水平、公序良俗和民心民愿,庄浪县经调研统计和广泛征求意见,推行婚嫁彩礼‘限高’指导标准,明确婚嫁彩礼不超过6万元,红白事礼金不超过100元。这一刚性约束,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婚嫁和消费观念,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庄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董燕妮说。
破题起势,多元推动民风淳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移风易俗,关键在于有人带头。庄浪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等“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出台纪律规定,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宴席时实行“两报告一承诺”,即向县纪委和组织部门报告宴席桌数、烟酒使用等情况,并作出“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餐饮不浪费”的承诺,接受监督检查,为社会风气树立标杆。
在大庄镇杜家村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商品用积分标价。村民张红芳拿着积分卡兑换礼品时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获得积分,凭积分可在超市兑换礼品,获评“好媳妇”还能额外积分。
庄浪县在 301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实践积分+文明超市” 新模式,围绕村(居)民议事、文明新风等治理重点,制定量化积分管理标准。这种激励方式,激发群众养成优良生活习惯,营造文明、诚信、孝善的社会风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庄浪县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住农村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干群合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除危(违)建筑和临时搭建物,提升村容村貌。朱店镇吴沟村村民吴国顺介绍,村里巷道硬化、铺设污水管道、改造厕所,还有专人打扫卫生,垃圾收集转运规范有序。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群众从“要我变”转变为“我要变”。
成效彰显,移风易俗新风劲
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它改变的不仅是“旧规矩”,更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
庄浪县在水上公园举办“水上天长・缘定七夕”中式集体婚礼,20 对新人以浪漫、简朴且隆重的方式步入婚姻殿堂。新人李梓萱表示,要抵制高额彩礼,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
在南湖镇席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们常聚在一起观看红色电影、聆听理论宣讲、学习农业技术。志愿者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志愿服务从“政府配菜”转变为“群众点单”,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 36 场(次),将精神食粮送到群众身边。
庄浪县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完善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推荐评选机制,从群众中发掘典型。今年,庄浪县成功创评“新时代甘肃好少年”1人、“平凉好人”4人等,各乡镇也评选出一批“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崇德向善的氛围愈发浓厚。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庄浪县乡村环境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庄浪县将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和睦家庭与和谐邻里建设,让“文明之花”在庄浪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张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