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县:聚力实干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盛夏时节,走进临洮县,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跃然眼前: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文旅融合景区游人如织,政务服务大厅高效便捷,夜市街区烟火升腾......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百姓安居、商机涌动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提质:激活特色发展动能

在临洮雪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厂化生产车间里,一株株杏鲍菇从菌棒中探出头来,洁白饱满。“公司日产鲜菇150吨,年产值达3.5亿元,带动就业500余人。”总经理张献忠介绍。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厂化生产,临洮县通过科技赋能,推动特色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至65%。

一颗百合如何“链”动亿元产业?临洮县交出了答卷:通过“种植—加工—冷链—品牌”全链条发力,建成全省首条甜百合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即食百合、百合粉等152款网货产品,培育“雪源金正”“婵乡源”等16个商标,推动产业年产值突破1.53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7000元,“小特产”真正成长为“大产业”。

今年以来,临洮县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行动,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60万亩、19.3万亩、19万亩,六大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8%。工业经济同样逆势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鸿盛岩棉、红旗包装等6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业态融合:焕新经济发展活力

“做这个你心里面首先要有个模型,要做到心平气和、眼准手稳,不能急!”在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的陶艺体验中心,拉坯师雷浩锋正在为前来体验彩陶制作的游客们展示怎样用轮制法制作陶器模型。马家窑研学体验热潮是临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生动体现。

“我们以马家窑文化为核心,开发古迹游、研学游等精品文旅线路7条,推出马家窑纹样背包、汉服、抱枕、耳坠等特色文创产品文创特色产品28种。”临洮县文旅局局长韩有存表示,临洮县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马家窑农文旅融合文化研学体验基地,基地建成后,游客将能通过AR技术与“虚拟先民”互动制陶,马家窑文化产业链条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暑假期间,每晚8:50,大型水幕实景剧《再现貂蝉》就会在临洮县熙州·明园景区如约上演。尤其是升级后的《再现貂蝉》3.0版实景剧,融合全息投影技术,年演出超100场,节假日单日游客破万,带动熙州明园景区消费增长40%。

在八里铺镇水渠村,“陇上·八里乡宿”项目正演绎着乡村振兴新故事。村民刘永合的闲置院落变身乡村美术馆,中美协会员王建军的画作与葡萄藤相映成趣。“200块共享菜园被城里人认领,28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项目负责人辛婕说。通过“公司+村集体+艺术家”模式,这里形成了集农耕体验、非遗传承、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多元业态,年带动增收超10万元。

近年来,临洮县依托马家窑文化、战国秦长城等资源优势,打造彩陶小镇、洮河如意湾等新业态,交旅融合创新更添亮点。全省首个高速文旅综合体“洮河如意湾”单日客流峰值达1.5万人次,淘淘兔乐园、船坞酒店等35项业态,让G75太石服务区从停车区变身“微度假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临洮接待游客347.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69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83%和138%,文旅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32%。从马家窑遗址到战国秦长城,从非遗展演到智慧体验,临洮正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笔,书写着文旅融合的精彩篇章。

改善民生:描绘群众幸福图景

“以前总羡慕城里人有厕所有暖气的房子,现在咱农村新房也能装空气能,卫生间干湿分离,住着比城里还舒坦!”八里铺镇上街村村民罗小兵站在自家改造一新的农房前,脸上洋溢着笑容。临洮县投资1580万元推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906户家庭实现“五分离”现代化居住环境,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在洮阳镇西湖社区,中午时分的老年食堂饭菜飘香。“两荤两素才10块钱,吃得放心又舒心。”75岁的李奶奶对社区养老服务赞不绝口。全县已建成12个老年食堂,用“一餐热饭”温暖老人心。与此同时,蒙正幼儿园的暑假爱心托管班里,孩子们正在老师指导下做科学实验。“上班送来,下班接走,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家长张女士由衷点赞。

民生工程既有“大手笔”,也有“绣花功”。今年以来,临洮县完成农房抗震改造500户、农村改暖1000户,新建改造卫生厕所3500座;整治提升小巷道3条2.8公里,新增停车位1000个、充电桩200个;为200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50户。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优化环境: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以前办营业执照要跑好几趟,现在半天就搞定,还收到开业大礼包!”在临洮县政务服务中心,刚创办餐饮企业的王先生对“洮心办”服务赞不绝口。今年以来,该县推行“一业一证”改革,企业开办时限从3天压缩至0.5天,发放包含公章、税控盘的开业礼包340份,用“临洮速度”刷新企业获得感。

在临洮经济开发区,银河龙耀长丝聚酯胎项目负责人对政府的服务效率印象深刻:“从签约到动工仅用45天,相关部门全程帮办,这样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投资更有信心。”县里组建20人的“洮心办”帮办团队,今年已服务企业群众超7200人次,满意度达99.99%。

法治环境同样可感可知。县司法局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排查风险,开辟涉企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涉执信访案件办结率100%。“政策找人”机制更让惠企红利精准直达,今年为744家中小微企业授信贷款6.54亿元,兑现各类奖补资金3275万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来,临洮县新增市场主体42661户,民营企业贡献税收占比达72.67%。正如县委书记张振亚所言:最优服务就是最强竞争力,营商环境好了,经济发展质量自然就提高了。我们通过推行“一窗通办”、开展“局长走流程”体验活动,从政策扶持到法治保障,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上去了,企业自然愿意来。领导干部带头体验办事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就是要让企业在这里发展得顺心、放心。

以融合创新赋能社会发展,以实干笃行托起民生福祉。临洮,正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郭立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