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师生赴青海开展儿童心理美育赋能计划实践活动

7月13日,青海高原的阳光格外澄澈,兰州城市学院“心韵藏风 艺润童心”实践团的师生们,与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同学们一同走进青海省博物馆,开启了“三下乡”活动的首站行程。

图片1.png

实践队的同学们提前做足了功课,将美育理念融入参观的每一个环节。步入马家窑彩陶展区,那些诞生于数千年前的陶器,以简洁而富有韵律的线条、饱满而和谐的色彩,成为了最生动的美育教材。队员们引导孩子们观察彩陶上的漩涡纹、水波纹,解析其中蕴含的对称美与节奏美——这些由先民创造的图案,既是对自然万物的模仿,更是对美的本能追求。孩子们手持画纸,在文物前驻足临摹,用稚嫩的笔触将古老的美学符号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让原始艺术的生命力在笔尖延续。

图片2.png

民族文化展厅里,多元艺术交融碰撞。唐卡展区中,实践团结合美术专业知识,讲解色彩象征意义与构图法则,让孩子们读懂这些画面是民族审美智慧的结晶。民族服饰展区内,藏族藏袍的厚重大气与回族服饰的简洁雅致,通过队员们的解读,成为“生活美学”的鲜活案例——孩子们触摸展柜玻璃,在心中勾勒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轮廓。

7月14日清晨,实践团辗转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文都藏族乡。文都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藏汉文化交融。实践团此行聚焦儿童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需求,通过前期调研筛选出重点关注家庭。实践团成员们放下行囊,便与孩子父母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团队成员与10岁藏族女孩卓玛(化名)家人用藏汉双语耐心交流。卓玛母亲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孩子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性格内向,对绘画有兴趣却缺乏引导。

家访中,实践团还为孩子们建立了“心理美育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艺术天赋与心理需求,并与家长约定,将通过后续线上课程持续跟进辅导。姐姐拉姆感慨:“你们来不仅给娃们带来了画笔,更让他们知道,远方有人惦记着他们。”

实践团还确定了后续“一对一”帮扶计划:为才让多杰寄手工材料包,为卓玛措链接线上音乐课程,为格桑设计语言融合类绘画活动。夕阳下,成员与一家人合影,孩子们的笑容像花朵般灿烂。

从博物馆的文明对话到藏家小院的温情互动,实践团以美育为匙,既打开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更叩响了童心的门扉。这场跨越千里的家访,不仅是一次教育调研,更是一场用艺术搭建的心灵桥梁,正让“心韵藏风”的美育之花,在高原悄然绽放。(俞瑞锡 李晓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