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县: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榆中县小康营乡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八个美丽”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打造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重内容又重内涵、既守底色又显成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牵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景。

图片1.jpg

浪街村的变迁

小康营乡浪街村位于榆中县城南部4公里处。近年来,浪街村依托“老家·浪街”景点,创新“党建+乡村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多肉植物园和草莓、无花果、火龙果、圣女果等休闲农业采摘园区20余亩,创新产业业态,有效拓展线上线下文旅数字营销模式。依托生态本底打造国家级合作社“榆中在荣瓜果蔬菜农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品牌,建成乡村精品民宿黄河驿康养民宿。

2024年浪街村以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强村富民,探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1+1+N”混合所有制发展,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衔接资金470万元,建设“三坊”(榨油坊、磨面坊、粉条加工坊)项目及东西部协作休闲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村有特色支柱产业、农户有骨干增收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

2021年浪街村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同年“老家·浪街”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23年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将浪街村村庄规划作为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

图片2.jpg

建好乡村振兴示范带,促农文旅融合发展

示范带建设更有品质。今年以来,小康营乡积极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壮大、农文旅融合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四大领域23个项目,完成浪街十字历史文化长屏、龛谷书房建设,设计“藤编草帽凉亭”“十二生肖主题休憩屋”等网红打卡点6处,打造1200平方米3D主题墙体彩绘,规划7.2公里环线漫行彩虹步道,完成浪街景区39间商铺业态规划及招商工作,初步形成“走兴隆福道,游龛谷三峡,到小康人家”的农旅联动思路。

乡村旅游更有发展。推动高原夏菇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与景区消费场景嫁接,开发“采摘体验+特色餐饮+民宿短住”多元模式,打造水磨茶馆、峡口水车文旅场景、浪街十字、徐家峡十字等4处重要节点,全面补齐强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规划建设生态康养基地2处、农旅融合示范村5个,打造全季旅游产业链,让95%以上农户共享生态红利。

图片3.jpg

强化产业支撑,多元融合发展

党建引领推动发展。以“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成立浪街徐家峡大景区临时党支部,以“党建链”赋能“发展链”,统筹带动示范带各村协同发展,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省市衔接资金2250万元,新建设施、智慧农业农业大棚182座,改造农业设施大棚111座,重点培育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打造“龛谷樱桃”“龛谷草莓”“龛谷圣女果”等系列果蔬采摘品牌,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高原夏菜产业提质增效。充分依托王保营蔬菜保鲜库、浪街宁榆设施农业基地、李家营育苗保供及辖区内其他设施农业园区,通过农业特色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提升对城镇人口吸附能力,着力开拓高原夏菜产业“前展后延强中间全产业链发展”4.0版,实施“三区联动”梯度种植模式,设施农业园区依托设施温室发展早春茬,4月中旬抢鲜上市;中部平缓区种植露地菜,5月下旬接续供应;南部山区利用冷凉气候发展延秋菜,持续收获至10月。通过“设施+露地+冷凉”的时空布局,实现“春提前、秋延后、全年均衡供应”。

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以村集体经济“1+1+N”发展模式为重要抓手,结合实际探索“抱团发展”新思路,积极争取资金省级衔接资金210万元,联合建设徐家峡虹鳟鱼养殖基地特色项目。充分挖掘闲置资产发展潜能,实施浪街村村集体“老家酒楼”提升改造项目,打造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中心、农业教学课堂及DIY体验中心,配套建设中央厨房,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破题起势,力争2025年全乡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45万元以上。

图片4.jpg

近年来,榆中县按照“亮点纷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辐射周边”的思路,将和美乡村建设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同步推进。全县谋划打造“中部河谷”“秀美兴隆”“龛谷风韵”等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涵盖18个乡镇95个发展类村庄,总长度99公里93平方公里,覆盖农户4.64万户15.28万人。一幅黄土高坡上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文 兰之 图 彭昱)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