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高抬:高悬奇妙的陇上艺术瑰宝


庄浪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形式构思奇巧,造型独特,属岁时节令习俗的传统娱乐活动,是民间社火的一种,为陇上“一绝”,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庄浪高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在古代傩戏的基础上演变形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

f8b07aeac027eff482f1fbbab9b97fc.jpg

高抬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既有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也有现代题材,常见的有《三英战吕布》《花园卖水》《断桥》等。制作者利用力学原理,根据所扮故事情节,精心设计,用木椽扎绑,或用钢筋、钢管焊接成高低不等的骨架,做成铁芯子,然后把装扮角色的儿童,巧妙地绑扎在铁芯子上,再用花草或者道具装扮,巧装掩饰,伪装铁柱,使整个造型不漏半点破绽。

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刚说,“最受欢迎的还是高抬,因为它的高度高,比较奇,也比较险,体现了庄浪人对高抬的热爱,是从骨子里面也是从基因里面传承下来的。(庄浪高抬)具有艺术含量的有大的几点,奇、险、秀,奇是从它的芯子上,取决于它的主骨架,这是庄浪高抬最核心的魅力,下来就是秀,秀就是从装饰、花卉的制作这些方面体现,从传统的这一种戏剧、民间传承的脸谱、还有当地的一些文化习俗。”

高抬上,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或挥动衣袖,或刀光剑影,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凌空展现,栩栩如生。

韩刚是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年少时就跟着父辈学习扎高抬、耍社火,从小显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他说,“父辈们做的传统高抬做的全都是人力的,它是从人抬、到芯子制作,再到芯子骨架的撑起后,上面的演员全部是真人,“大概”“左右”二者删其一的小孩儿,因为小孩儿比较轻,制作出来的芯子比较悬,看起来也比较奇险,通过化妆和一系列的装饰,就把高抬的主题展示出来。”

IMG_1756.JPG

一年一度的庄浪县“正月十二”文化艺术节到了,韩刚的高抬创作也别出心裁,他结合自己以往对传统庄浪高抬的感悟和理解,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雕塑专业,运用了硅胶材料制作人物模型的方式代替了以往装扮角色的真人,对高抬无论是从设计还是材料的选择都进行了大胆创新。

离正式展演还有一天的时间,韩刚和他的团队正在把近两月所做的高抬模型组合装车,为第二天的社火展演做最后的准备。

“这个是从上学以后学习了一种现代雕塑,它就是仿真人,这个的好处是安全性强、艺术表现力更为浓厚,另一个是便于操作,而且展演结束后可以在展览馆展示、可以保存。”韩刚说道。

正月十二这天早上,庄浪县南城广场附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地的社火表演队早早在这里排队等候,韩刚的社会团队也不例外。

“经过腊月、正月近两个月的设计与制作,庄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浪高抬今天正式亮相。共做了五组,它们分别是《三英战吕布》、《五谷丰登》,还有一组是《西游记》。”据韩刚介绍。

高抬制作属于一项集体创作。一台高抬表演可谓诸艺荟萃,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要把握力学原理,处理好重心,使其上轻下重,不能左右摇摆甚至倾倒,而这些只能凭艺人的经验来处理,容不得半点马虎。韩刚说,“从材料上(来说)它是一个综合材料,有木工、电焊工,当然现在发展到还有发电机;从主干上有木结构、钢结构;从人物上,有硅胶写实人物,也有玻璃钢彩绘的,而且还有布、泡沫、刺绣也在里面。”

庄浪高抬在上百年的岁月里,一直没有中断过,并代代相传至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的高抬制作者们大胆创新,把现代生活与传统艺术融于一体,使高抬创作出现了新的文化内涵。

长河漫漫,古韵今风。韩刚说,在他的艺术道路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眼前的成绩他并不满足,将父辈们留下的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不仅是他的梦想,更是他的责任与义务。

在庄浪高抬的阶梯队伍中,作为年轻的一代,韩刚的压力也比较大。他说,“庄浪高抬发展历史悠久,我有责任把庄浪高抬带的更高更远,也要担当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庄浪高台更上一层楼。”

庄浪人装高抬,演社火,演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演出了庄浪人独有的精神传统和人文风格,是黄土高原上的不可替代的艺术奇葩,更是庄浪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庄浪高抬犹如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盛开在陇原大地上,绽放着耀眼夺目、永久不衰的光芒。(李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