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云霄:用司法之钥打开低效用地再开发之门

近日,漳州市镇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全部生产线开足马力,全体员工铆足干劲忙生产、赶进度、保交付,月订单量持续处于超饱和状态,上半年订单量更实现显著增长,同比增幅约30%。

2024年,通过司法诉讼促使供而少动项目福建世纪星光电子有限公司引进漳州市镇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着力实施厂房扩建与转型升级,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2亿元,年税收400万元,预计全面达产后,企业产能将提升40%,成功实现“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91.53亩。值得一提的是,91.53余亩地在“前任企业”手中,亩均产值和产能一度几乎为零。

无独有偶。通过司法诉讼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对接盘活福建省燕宁顺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44.33亩闲置土地,转型成为核电厂的金属结构成品构件和金属管道阀门构件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73000万元,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0000万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55779.80万元,实现利税 6588.30万元,彻底扭转了土地“零产出”困局。

同样一块地,换了“打开方式”,画风截然不同——从低效荒废到高效产出,从产能空白到亿元级产值,一场以通过司法途径革新驱动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生动实践,正不断在云霄县工业版图上生动上演。

作为自然资源部确定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县,云霄县大力开展用地扩容增效(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行动,以司法手段为利器,向低效用地“开刀”,用法治思维破解低效用地困局,建立“以诉促建、以诉促收、以诉促用”的闭环治理机制,促进土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切实推动土地存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盘活存量,起点是“盘”。云霄县自然资源局牵头组建盘活存量资产工作专班,充分掌握全县所有出让土地项目建设情况,对照土地出让合同开竣工时间和延期建设约定,建立项目开竣工违约台账,做到“心中有数”。经过核对,全县共有116宗项目存在开竣工违约情况,一张“存量资产图”跃然眼前,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类存量资产点位,一目了然、实时更新,为后续工作“各个击破”创造了便利。

在摸清低效用地“家底”基础上,云霄坚持顶层发力,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编制《云霄县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实施方案》《云霄县关于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管控和盘活利用的若干措施》等六项配套政策,明确总体目标和各时期任务,探索创新节约集约用地举措,依法扎实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构建具有云霄特色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改革“四梁八柱”。

在法治化轨道护航下,云霄县开始对台账上的低效用地“把脉开方”,通过实行常态化“一府二院”联动机制,建立“一宗一策”动态管理台账,针对开竣工违约项目形成“行政+司法”双轨处置路径,一方面强化行政约束,对2015年5月1日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违约项目,采取行政处置方式收取违约金;另一方面创新司法处置,向违约企业发送《收取开竣工违约金通知书》共112份,对逾期未缴的企业依法启动司法诉讼程序,县法院全盘受理起诉案件,县检察院将诉讼案件作为公益诉讼案件履行监督职责,保障低效用地的依法处置。通过不同途径促进土地低效利用建设项目自主再开发,或转让、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发,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

“传统的约谈、提醒手段难以奏效,必须用法治手段划清‘红线’,让违约成本‘看得见、摸得着’。”云霄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道。锚定低效用地高效再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云霄既以刚性执法划出红线,通过司法起诉、行政处置倒逼企业履约;又以柔性引导注入活水,预留充足整改窗口期,助力“带病企业”重焕生机。从“以诉促建”的精准施策,到“边诉边改”的灵活破题,再到“诉后复盘”的经验沉淀,全流程既守牢法律底线,又传递政策温度,实现了土地使用者权益保护与土地效益提升的双向共赢。这套刚柔并济的法治化处置模式,正加速推动低效用地从“沉睡资源”向“产业高地”蜕变。

司法利剑出鞘,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至今,云霄县已完成111宗低效用地盘活,推动4372.89亩低效用地重获新生,其中启动司法处置33宗2385.78亩。土地活了,发展动能足了。曾经因厂房老旧、安全隐患被迫“退城”的龙烟公司,通过等价置换方式,“入园”云翔产业工业园区建成了现代化新厂房,将有效提高生产能力,创造更高经济效益,预计年产值突破亿元关,年税收300万元以上;列屿镇的十八重工586亩司法查封土地,经国企收购、政府收储后重新“出发”,其中250亩挂牌出让给骏驰轮胎,从签约到开工仅用4个月,建成后将成为漳州市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全钢子午线轮胎135万套、工程胎15万套,年创税收4500万元,带动就业600人。

从司法处置的“硬杠杆”到企业转型的“软升级”,云霄县用法治之光照亮了低效用地的新生之路,也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朱乔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