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福安 —— 探寻特色农业加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暑期社会实践队抵达福安市上白石镇,深入调研当地乡村振兴农业生产情况,探寻这座昔日 “山区贫困镇” 如何蜕变为拥有 “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 等荣誉称号的乡村振兴典型样本。
特色农业镇齐展风貌
交易大厅内十分繁忙,柘荣、宁德等地的药材商与农户在此交易,一辆冷链货车正装载太子参。实践队踏入上白石镇太子参交易市场。这座占地1800平方米的现代化交易中心,由政府、村委与供销社三方共建,配备200吨冷库与28间商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材清香。据介绍,上白石南岩村等地种植的太子参,均通过该市场储存流转。市场采用 “统一质检 - 分级定价 - 冷链仓储” 标准化流程,将农户零散采收的太子参按品质分三级,电子屏实时公示价格。种植户陈大姐满意地说,以前路边交易雨天损失大,现在市场有烘干、冷藏服务,不怕囤货变质,且冷藏包装袋由人工缝制,农闲时能增收。
交易大厅里忙碌的工人
该市场带动周边运输、包装等行业新增 70 余个就业岗位。然而,实践队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隐忧。市场缺乏深加工企业入驻,多数太子参以初级药材形式外销;交易信息系统仅支持线下和电话定价,未对接全国中药材电商平台;年轻从业者稀缺,传统交易模式效率亟待提升。同时,太子参产业还面临加工深度不足、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种植技术传承困难等瓶颈问题。
6月30日,实践队员走进上白石镇白石坂村,来到高优品种桃产业园。园内 900 多株早熟品种桃树整齐排列,枝头挂满了色泽诱人的桃子,果香四溢。据介绍,这里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流转140多亩低产低效桃园,引种油蟠桃、红花鹰嘴桃、黄桃等早熟桃、低温桃品种,并借助 “驻村第一书记 + 科技特派员” 的科技服务团队以及福建农科所果树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为桃园提供全流程栽培管理技术指导。
鲜红桃子攀满枝头
在与当地居民交流中得知,三年树龄的桃树今年产量比去年增长,品质也有所提高。自5月13日开园以来,线上线下订单不断,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采摘购买,一天大概可销售500多公斤,收入约15000元。目前产业园进入丰产期的桃树将近200棵,一棵树挂果量可达70 - 80斤,单棵树产值近1000元,今年产值预计收入近80万元。
深入调研 剖析产业发展脉络
通过与当地部门沟通、查阅资料及走访农户,实践队梳理出上白石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曾经,上白石镇农业以传统农作物和茶叶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当地政府积极引导,立足资源优势,探索特色助农产业,初步构建起 “两茶一药”“一园一面”“五小基地” 特色产业体系,铁皮石斛、黄栀子、辣椒、红米、机面、白凤桃等特色农产品逐渐崭露头角。
白石坂桃子通过引新品种技术、科学栽培实现错峰上市、增产增收;太子参优化种植管理,开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提升附加值。
目前,该镇已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桃子种植面积扩大,周边多村加入形成区域化格局;太子参在多村落布局,交易市场拓展线上渠道,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但产业发展存在挑战: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缺乏深加工企业,多以初级产品销售;品牌建设不足,市场知名度低,竞争中缺乏优势。以白石坂桃为例,虽品种多、上市早于福安穆阳水蜜桃,但仅简单分拣包装后直接售卖,无桃干等深加工产品,经济价值挖掘不足,抗风险能力弱;且成规模种植基地仅白石坂一处,面积远小于穆阳镇的两万余亩,导致知名度低。此外,销售渠道较窄,主要依赖传统线下,电商等线上渠道不成熟。
专业视角 助力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实践队员们作为新华都商学院的学生,从金融学、电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角度,为上白石镇特色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市场营销方面,应加强品牌建设:挖掘特色农产品文化内涵,结合古镇历史、耕读文化等打造品牌故事,设计统一标识与包装;利用新媒体宣传,举办线上线下节庆、品鉴会,参加展销会,提升品牌知名度。
供应链管理上,需完善冷链物流,借助太子参冷链资源,政企合作建预冷库、购冷藏车,优化配送路线降本;引入先进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供应链透明度与效率。
针对太子参产业,结合价值链理论分析,从种苗采购、田间种植、采收、初加工、包装、运输到品牌销售的全链条存在明显 “价值断层”。当前太子参鲜品销售价格约为 28 元 / 斤,部分陈年库存甚至低于 15 元 / 斤,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而获得国家 GAP 认证的高品质太子参市场售价可接近 100 元 / 斤,二者差价近三倍。同时,太子参种植端机械化率低、生产效率不高,后端深加工与品牌能力缺乏,导致利润主要被中间商与外地加工企业获取,农户抗风险能力弱、收入不稳定。2021 年户福建省太子参总产量仅约 300 吨,2024 年仍未出现明显回升,且福安市内相关企业注销或停业数量持续上升,中游加工和终端市场环节发展严重不足,进一步挤压农户收益空间。
借鉴贵州施秉、福泉等新兴产区经验(如福泉市通过推动机械化种植、建立气调冷库与智能分拣系统,实现太子参产业年产值 2.26 亿元突破),提出太子参产业升级建议:种植端提效与标准化:推动高标准育苗技术(如引入柘荣种植基地的 “太空脱毒苗”)、种植过程信息化管理,扩大 GAP 认证覆盖范围,形成规范化生产体系。
深加工能力建设:引入本地冷藏、初精加工设施,推动功能性提取物开发,布局中成药、保健品、出口市场的差异化产品,留住原材料附加值。
成本控制与财务优化:帮助合作社测算机械化投资回报、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盈亏平衡点,实现精细化种植管理。
融资与项目设计支持,协助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设计产业融资项目,争取政策资金、农业银行绿色信贷等金融资源,为产业链升级提供资本支撑。市场定价与品牌策略,结合 GAP 认证产品的市场溢价与消费趋势,制定合理定价模型与分级销售策略,提高品牌溢价能力;产业链金融探索,研究引入订单农业、仓单质押、产地直采等创新金融模式,破解农户资金难题,推动 “产销一体化” 落地;数字化赋能路径:借鉴柘荣数字太子参平台建设经验,建立种植全程数字化信用系统,为引入农业保险、产业基金提供数据支撑。销售渠道上,大力发展电商:政府协助搭建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当地成人大学培训农民电商运营技巧;与平台合作开展助农直播,邀请网红推广。同时推动村村 “抱团发展”,扩展与新华都、永辉等商超及批发商的长期合作,保障稳定渠道,助农产品入市,增加农户收入。
乡村振兴 未来可期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特色农业加工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上白石镇的桃子和太子参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动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我们的调研和分析来看,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完善供应链管理、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有望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白石镇郑家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的发展目标。展望未来,在国家乡村振兴宏观政策支持下,在宁德市、福安市政府的持续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农民的辛勤努力下,上白石镇特色农业有望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不断迈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成为更多地区学习借鉴的典范。(张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