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东厦镇地域辽阔,常住人口众多,矛盾与纠纷有时如田埂杂草般悄然滋生。在高质量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中,东厦镇综治中心主动将“移动调解室”这一品牌做法融入当地基层治理,组建起一支由综治信访办骨干、资深村干部、法律顾问和金牌调解员组成的“移动调解”小分队。他们打破办公室“坐堂办案”的局限,将调解桌搬到飘散着泥土清香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一桩桩土地权属争执、邻里积怨巧妙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田野乡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和谐底色。
脚踩泥土听民声,矛盾化解在萌芽
“移动调解室”的核心在于“动”——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无论是土地边界的寸土之争,还是灌溉用水的分配矛盾,抑或是邻里间的琐碎摩擦,只要村民有需要,调解员们总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不久前,村民老周与老陈因一小块田埂的归属问题剑拔弩张,甚至险些动手。接到消息后,“移动调解室”成员迅速赶到现场。调解员老张顶着烈日,翻出泛黄的原始分田记录,拿着卷尺反复丈量,还特意请来当年参与分田的老队长共同回忆。在确凿的证据和耐心的劝说下,两人当场握手言和,明确了田埂的归属。“多亏了调解室的同志,大热天跑过来帮我们捋清楚,我心服口服,要给他们大大的点赞!”老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场景,在东厦镇已成常态。“移动调解室”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诉求,让许多可能激化的矛盾在萌芽阶段就得到妥善解决。
法理乡情相融合,巧解心结聚民心
“远亲不如近邻,祖上关系那么好,怎能为小事伤了和气?”在一场因宅基地排水引发的邻里纠纷中,调解员老吴坐在村民家中的床头,从两家人的交情往事聊起,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邻里关系的规定,用村民听得懂的乡音俚语讲道理、摆事实。数小时的疏导后,双方不仅疏通了排水沟,更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这正是“移动调解室”的独特之处:调解员们深谙乡土人情,既是法律政策的“讲解员”,也是乡情纽带的“重构者”。他们善用“土办法”破解“新难题”,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暖心的家常话,让法理与情理在田间地头完美融合,让村民在听得进、听得懂的沟通中化解心结。
小支点撬动大治理,和谐底色更鲜亮
自“移动调解室”推行以来,东厦镇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逾百起,一次性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这不仅让纠纷数量持续下降,更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了从“坐等上门”到“送调下乡”的深刻转变。
如今,在东厦镇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移动调解室”就像一张无形的“和谐网”,将平安与稳定送到百姓身边。它用沾满泥土的脚步践行着“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承诺,为乡村的安宁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和谐动能,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心生活、舒心耕耘。(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