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县域医疗“一盘棋” 打好资源优化“组合拳”——安徽望江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建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级

2025年,望江县中医医院以组织建设为根基,推动全县5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含高士镇中心卫生院、杨湾镇卫生院等)党组织划转至县卫健委党组,由医院党委统一管理,实现党建与医共体业务深度融合。医院党委通过“支部建在科室上”,将临床科室与医共体成员单位党支部结对,开展“党建+业务”联学活动,每月组织党员专家带头研讨诊疗难题,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今年以来,医院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进“千县工程”四个“五大中心”建设,通过“双下沉、两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和专家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质量与群众满意度),完成从单一诊疗向整合型服务的转型。

DSC03412.JPG

专家下沉:“双轨并行”惠及基层

医院建立刚性派驻与柔性帮扶机制,2025年选派5名涵盖康复科、妇产科等领域的骨干医师下沉乡镇卫生院,其中党员占比达60%,平均驻点8个月,同步协助优化基层岗位设置,提升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针对群众需求,先后派出32名县级专家定期在基层坐诊、义诊,党员专家主动承担偏远村组服务任务,截至9月30日累计诊治患者3386人次。

9月起,医院组织46名临床专家与乡镇、村医疗机构组建“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各团队均由党员担任队长,落实服务标准,推动诊疗上下联动。截至9月30日,医疗专家下基层走访达150人次,为慢性病患者开展健康查体、免费检测及用药指导,并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助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90%以上住院病人不出县”目标。

资源整合:“双轮驱动”筑牢健康防线

为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2025年3月,医院联合医共体成员单位推进老年人体检工作,党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带队督导体检质量,打破“体检即终点”模式,建立“检前、检中、检后”三步走流程,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17334余人次,推动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获基层医务人员及家属认可。

医院成立公共卫生中心,依托信息化平台梳理医共体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近3万人,结合“1+1+1”包保工作提升县域慢病管理水平;同时不定期开展公卫培训与督导,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编写培训教材,为成员单位提供精准技术支持。

下乡义诊

转诊服务:“双向交流”畅通就医通道

医院在住院部大厅设立“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轮值坐岗,提供一站式咨询、会诊、转诊服务。2025年1-9月,医共体内实现双向转诊3818人次,其中基层转入1785人次、牵头单位下转2033人次。此外,医院扩大“域外专家”库,长期合作专家达18人,引导更多患者在县域内就诊。

同质化管理:“双提升”夯实服务根基

强化管理与质控:2025年8月医共体理事会成立后,医院党委每周召开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医共体建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方负责人研讨双向转诊、慢病管理等事宜,聚焦提升县域就诊率。同期,医共体办公室梳理资料,编写《望江县中医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资料汇编》,供医院、成员单位及村卫生室参考。

打造智慧共享中药房:今年2月5日,望江县智慧共享中药房正式运行,打造全县一体化中医药集成平台。平台嵌入由云诊科技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发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覆盖所有乡镇、村医疗机构,可辅助基层医生快速辨证,如输入“咳嗽痰白、鼻塞流清涕”症状,系统会推荐“杏苏散”并标注辨证要点,减少误诊率;同时打通信息接口,建立中药处方流转、调配、煎煮、配送闭环,2025年乡、村二级医疗机构开具中药饮片处方5204张,代煎15124剂,均由邮政24小时内配送,社会反响良好。

深化“一网管理”:医院还依托县域医共体信息化中心,每周督导通报11家乡镇卫生院、120余处村卫生室的中医药诊疗情况,结合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10月13日-15日,医疗质控中心联合县卫健委,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展医保、护理、院感等多维度质量督查,现场反馈问题并督促整改。

医院建成医学心电、影像等五大共享中心,推行“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模式,明确成本核算、结果互认等标准;同时以支部为单位组建“岐黄志愿服务队”,结合“1+1+1”包保服务开展义诊,党员带头深入社区、村组,为群众提供一对一健康指导,建立专家随访链接,切实实现“病人少跑路,看好病”的目标。(徐艳霞 谢小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