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望江县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落地,既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县发改委通过精准施策、创新机制,推动“以工代赈”工作走深走实,真正实现“赈”出实效、温暖民心。
“就业+培训”模式实现“富民美家”
日前,在望江县吉水街道新西社区“以工代赈”项目工地上,村民汪军一边干活一边说:“就在家门口挣钱,还是给家乡做建设,越干越有劲!”
望江县吉水街道新西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该项目完工后,一里巷居民污水将全部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彻底解决夏季房前屋后异味问题。今年以来,吉水街道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694万元,采用“就业+培训”模式推进项目建设,预计带动248名当地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24万元,实现“富民”与“美家”双重效益。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望江县发改委提前谋划部署,于2024年年底召开全县“以工代赈”项目推进暨谋划工作会,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原则储备优质项目。针对符合条件的村庄建设项目,简化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批环节,优化用地、环评、规划等审批流程,为项目开工按下“加速键”。
望江县始终将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核心目标,重点吸纳外资外贸企业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困难高校毕业生、未就业退役军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等六类群体参与项目建设。
为强化项目管理,该县成立县级以工代赈工作专班,负责项目申报、实施监管和质量验收;乡镇政府作为项目业主单位,同步组建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验收“三到场”制度。通过建立周调度机制、开展常态化现场督查,确保项目“下达即开工”。同时紧盯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推动项目实施全过程规范化。
望江县“以工代赈”项目实现“村民自建”创新模式
望江县太慈镇马山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完工后现场
6月底,望江县太慈镇马山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完工。村民江结林是一名瓦工,自今年1月起参与项目建设,他说:“这是咱们村自己的项目,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建好。‘以工代赈’让我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老小,心里踏实得很!”
该村党总支书记任恒汝介绍,该项目包括新建塘坝3座、硬化机耕路1460米、开挖排灌沟110米,累计带动62名村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57.6万元,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望江县创新推行“村民自建”模式,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牵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产生项目建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负责务工人员选聘、材料采购、机械租赁等具体事务,全程主导项目建设;监事会则重点监督劳务报酬发放、材料质量和工程进度,实现“群众事群众管”的良性机制。
通过组织群众深度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该县将民生需求与项目实施精准对接,既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又激发了基层群众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赈”出实效暖民心
近年来,望江县以“以工代赈”政策为核心导向,通过完善水利、交通等硬件设施,破解了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为农产品加工、存储、运输提供支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优先组织项目区脱贫人口、易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以劳务报酬发放实现了“造血式”帮扶。同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和社区人居环境,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实现“赈济、扶志、扶智”多重效益。
据统计,近年来望江县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累计保护农田超1万亩,新建和修缮桥梁、涵洞、水塘27座,硬化道路18公里,惠及35个行政村1.7万余名群众,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旱涝保收”目标。
今年以来,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已带动1000余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148万元,开展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劳务报酬发放金额及占专项资金比例均实现逐年增长。
“我们‘以工代赈’工作创新机制,群众参与度高。我们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内涵和‘赈’的初心,继续强化项目监管,将村民自建、自监、自管落到实处,确保‘赈’出更多实效温暖民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奋进。”望江县发改委主任范艳红说道。(丁晶 方璠 柳平 帅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