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工程招标领域长期存在的“恶意低价竞标”与“价格合谋围标”两大顽疾,安徽省阜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创新推出“动态评标基准价”机制。
据介绍,该机制通过建立投标人数量与评标规则的动态关联模型,结合分级熔断、阈值淘汰等策略,系统性压缩围标串标操作空间,显著降低恶性竞争风险。
实施7年来,阜阳市单项目超50家投标案例锐减91.2%,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工程质量同步提升,为全国招投标机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阜阳方案”。
机制创新:四档分级与动态熔断
阜阳市公管局基于10万+招标数据分析,首创投标人数量与评标规则的量化关联模型:
攻坚克难:技术漏洞与监管博弈
机制实施过程中曾遭遇严峻挑战——“双轨制撤标危机”:投标人实时监测投标数量,超阈值时批量撤回关联标书;“解密进度操控”:2020年26个样本项目中,96.16%出现10家以上异常解密,最大异常值达34家。
阜阳市通过“三位一体”方案破局。实现加密解密全流程自主可控;建立“自愿备份+强制解密”双模式;对恶意拒解行为实施保证金扣留+市场禁入。
实践成效:用数据说话
阜阳实践通过三重进化奠定推广基础。在预防性泄密控制方面,匿名获取招标文件、取消保证金缴纳,切断信息溯源链条;在动态进化模型方面,融入下浮率波动系数、多阶段分层抽样,增强随机性;在监管主动权重构方面,从被动响应转向风险预判与博弈主导。
阜阳市公管局局长李伟表示,动态评标基准价的核心在于打破“规模优势绑架规则”的困局,“我们用数据锚定市场真实竞争生态,让评标机制从‘静态公式’进化为‘动态免疫系统’。”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规制,阜阳市用七年探索证明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能够有效破解市场失灵难题。这场招投标领域的改革正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何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