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担好粮食安全重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孙晓萌)“去年六安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17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73.5亿斤,单产、总产增幅均居安徽省第1位,实现了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当前,在地小麦、油菜长势喜人,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在总结六安的“农业成绩”时如此说。

微信图片_20250326154916

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

作为农业大市,六安如何“保面积、提产量”,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孙学龙直言,六安市粮食丰收靠的是以下几方面: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耕地面积。

二是全面实行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建后管护的全程管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三是实行种粮“一张图”管理,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控,细化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以图管地、按图索粮,实现宜种则种、能种尽种。

四是充分发挥农机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24年,六安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水稻机插秧率达65.2%。

五是通过鼓励“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流转耕地发展粮食生产,加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粮食生产从小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在构建可持续粮食安全体系方面,孙学龙认为,六安重点抓的是这“三个转型”。一是从产量导向转向质量引领。二是从分散生产转向集约发展。三是从传统耕作转向绿色循环。

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支撑。孙学龙告诉记者,近年来,六安市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工程为抓手,全力做好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金寨灵芝等“土特产”大文章。

孙学龙坦言,六安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主要坚持“四化联动”。一是推进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土地集中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由“小、弱、散”向规模化、标准化、集聚化方向转型升级。

二是推进标准化加工。以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全市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94家,实现产值260.34亿元。

三是推进市场化营销。整合优化供应链网络,持续加大与上海对口合作力度,积极推动六安优质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市场。

四是推进融合化发展。2024年,六安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拥有休闲旅游园区1782家,其中年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园区75家。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当前乡村对电商运营、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等新业态人才需求激增,现有人才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明显。”孙学龙坦言,“尽管我市通过“鸿雁回归”工程吸引超6万人返乡创业就业,但让乡村留住人才依然是个挑战。”

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上,孙学龙这样总结道,“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孙学龙表示,未来,六安将以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