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市:持续发力做好营商环境服务提质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以营商环境评价指标80%以上达到全国标杆水平,企业诉求办结率、企业满意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为目标,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大讨论,设立投诉举报中心、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举措,从法治环境、政商环境、要素环境和市场环境入手,为民营经济打造良好的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

持续推进“一网一次一门”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云平台与48个省级系统、32个市级系统完成对接,12.87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动态调整、99.8%的事项全程网办,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多次到现场的事项外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减时间、减跑动等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推行“自助办”方便群众办事,市县两级“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全覆盖,97台政务服务自助设备投放至71个服务场所,32个自助查询打印类服务立等可取。将心比心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周末轮岗制度,公安、税务、医保、人社、不动产、交通、公积金、住建等8个部门窗口周末可办理高频事项,持续化解“高频事项周末无处办理”难题,自制度实行以来共接待企业、群众6.55万人次、办理业务5.47万件。市县两级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联动机制,真正发挥窗口“兜底”作用,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等难题,打造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据统计,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分线建设,2022年3月窗口设立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受理反映问题382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12345热线开通营商环境监督分线,0号键直达为企服务专席,网络渠道同步受理,进一步拓宽企业咨询、反映问题的渠道,全年受理企业诉求11543单,均已办结。

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当好健康发展“诊疗师”。印发《开展法律服务民营企业活动方案》,深化“法律服务进万企”等活动,实地走访企业670家,撰写法治体检报告196份,梳理法律风险点403个,提出法律意见建议517条;编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南》,在全市12家工业园区建立“律师助企工作站”;组建破产管理人协会,健全“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化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已结破产案件审理周期较上年缩短近120天,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破产案件178件,平均周期42.46天,最短周期仅31天,助力市场新旧动能转换。当好持续发展“贴心人”。建立企业司法需求意见收集机制、工作办理机制、专业咨询机制、快速响应跟踪问效机制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等五项机制,畅通反应和处理渠道,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法治营商环境位于全省前列。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先后出台两批《安庆市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158项轻微违法行为列入免罚清单,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好有序发展“护航员”。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接续梳理兑现履约问题,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已兑现问题235个,兑现金额近10亿元。强化复议监督,设立行政复议“六尺巷”调解室,完善听证和调解制度,涉企疑难、复杂案件听证率100%,下发复议意见书28份,通过释法明理,推动行政机关自我纠错、主动整改,及时化解行政争议,办结行政复议案件483件,案件调解、和解结案率达29.67%。

建设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

聚力改革创新,打造一流准入环境。持续推进“十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开展“办照不出村(居)”和“政银合作”,在街道办事处、村居便民服务站和银行网点开设代办窗口,累计办理业务2814件。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回应和解决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现场解答咨询、受理代办申请;开展新开办企业登记跟踪回访,听取办事企业群众意见和建议,累计收集意见建议105条,均圆满处理并反馈,回访满意度100%。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优化工作流程,联合税务局推行个体工商户“一屏注销”,累计办理14572件。聚力对标对表,打造一流经营环境。实现市、县两级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全覆盖,审查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措施51件。建立安庆市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56件。开辟信用修复“绿色通道”,推行“承诺容缺”信用修复模式,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送”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移出异常经营名录13841户次,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425户次,停止行政处罚信息公示61条。聚力服务提升,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每月开展“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 帮扶市场经营主体零距离”主题服务日活动,前移服务阵地,“点穴式”帮扶企业解决难点重点问题2136余个。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引入专利代理机构21家,商标备案机构48家,实现12个县(市、区)代理机构全覆盖。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纳入市风险补偿资金补偿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力度,今年全市共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8.68亿,其中普惠性贷款惠及中小微企业200余家。

建设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

汇聚人才“活水”。定期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归集发布重点企业岗位信息,累计发布3446家(次)企业岗位10.07万个。多渠道创新招聘形式,推出“八大产业链”网络直播招聘、短视频荐岗、人社局长直播带岗、“劳务集市”“人才夜市”“商圈选岗”等系列活动,举办“2+N”招聘会1212场,进场企业数2.5万户次,达成就业意向数约3.8万人次。推动省际劳务协作,与云南、贵州、重庆等30多个省市建立战略合作。举办创业安徽大赛、“赢在江淮”创业大赛、“创二代”青年企业家特训营等创业活动,提升企业家综合创业创新能力。打造基金“丛林”。聚力打造“产业+基金”、“招引+基金”、“基地+基金”三种模式,全市新增政府性投资基金16只,认缴总规模增加116.22亿元,新增投放项目46个、投放资金17.87亿元,设立安庆市首只产业发展母基金(安庆市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总规模49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末,该市已设立政府性投资基金总数48只,总规模为313.72亿元,实缴出资131.09亿元,累计已投项目192个、104.13亿元。厚植“创新”沃土。安庆获批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超35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专利拥有量增长2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1。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居全省前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745家、1224家。创新人才加速聚集,深入实施宜城战略帅才等“四大计划”,举办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第二届院士暨知名专家恳谈会、“宜礼待才”人才周等活动,赴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1075名、人才团队162个。

接下来,安庆市将继续锚定“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评价、企业诉求办结率、满意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这一目标,将创建“满宜办”一流营商环境品牌。

优服务“初心不改、笃行不怠”。持续传达对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强烈信号,营造安商、亲商、重商的浓厚氛围,让广大企业家在安庆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顶格礼遇。常态化办好宜商大会、异地安庆商会会长联席会议、“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等活动,以“真情实意”高规格凝聚企业家合力;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家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继续聘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担任城市发展顾问、“营商环境体验官”等;建立外国人来华邀请及APEC卡优质企业申报“白名单制度”“绿色通道”等。建强服务载体。常态化开展“优环境、促发展”现场办公、市领导“企业家接待日”、“宜咖吧”企业家沙龙活动,确保企业诉求应收尽收、应办立办;精准有效开展“企业连连看”供需对接、“蒲公英”特训营等活动,对接匹配企业需求;分层分类开展“人才会客厅”活动。提升政务效能。认真落实“综合窗口”“全省一单”“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等工作要求,持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建设,扩大“7×24”小时政务服务智能自助服务成果。

强保障“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标全国一流地区,用心、用情、用力提供全方位优质普惠保障。抓政策兑现。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持续完善企业画像功能,提升“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智能化匹配度,为企业减负35亿元以上;健全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抓要素供给。加快推进人才、达安创谷、科转二期等基金设立,“基金丛林”总规模达340亿元以上,新增贷款500亿元以上;打好打赢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完成低效和闲置用地清理处置6000亩以上;强化企业用工服务,精准开展企业用工招聘对接活动1000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抓市场开拓。常态化开展“宜动全球 百企出海”系列行动,组织企业参加投洽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经贸活动,扩大对“一带一路”、RCEP等国家、地区市场出口规模;不断提高开放平台能级水平,高质量建设安庆综合保税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构建汽车定制改装为重点的后市场产业链,支撑安庆产品“大进大出”、企业拓宽市场;做强会展经济,举办汽车、绿色包装、老字号等各类展会10场以上。

促改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让优质资源“活”起来、让市场主体“动”起来、让发展氛围“浓”起来。常态化开展对标沪苏浙专项行动,全方位落实与徐汇区合作项目,加快推进与宁波市、南通市共建友好城市,加快安庆池州“一江两岸、拥江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落实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策,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城市探索开展对口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纵深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一屏注销”“个转企”等改革。(章正 唐宗明)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