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11月30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安徽省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省药监局局长马旭升,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志荣,省医保局副局长王俊,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韪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发布会。
安徽省药监局局长马旭升发布新闻
马旭升介绍,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健康产业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2022年,全省规上中药工业企业共283家,营收达486.2亿元,同比增长14.9%,居全国前3位﹔规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0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营收336.3亿元,约占全国的14.5%﹔中成药年销售额高于1000万元的品种有81个。
2023年上半年,全省规上中药工业企业营收达261.84亿元、同比增长29.81%,其中规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营收189.07亿元、同比增长34.93%。
牵头推动“十大皖药”产业健康发展。“十大皖药”是安徽传统优质药材代表,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2016年正式启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来,安徽省已连续5届开展遴选工作,确定霍山石斛、灵芝、亳白芍等15个“十大皖药”品种、95个“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
截至今年9月,全省“十大皖药”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形成了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大宗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以黄山、宣城、池州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的中药材产业布局。
在提升中药源头质量上,安徽省率先开展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工作,出台《安徽省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工作指导意见》,确定首批26个中药材趁鲜切制品种,指导市、县政府遴选40家中药材趁鲜切制企业。积极推进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通过前期培训和指导,遴选确定了22家企业、25个重点中药材品种,涉及5个中成药品种,参与安徽省中药材GAP示范建设。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为强化中药质量提升,安徽省积极推进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结合全省药品监管实际,在研究制定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标准规范、信息化追溯工作机制以及建设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安徽省中药饮片追溯管理项目被国家药监局列为首批药品智慧监管示范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化监管,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检验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全省组织中药饮片抽检合格率从2016年的88.7%上升至2022年的98.2%。
马旭升介绍,安徽省正积极推动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省医保报销范围,目前已有155个医疗机构制剂和82个中药饮片纳入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其中医疗机构中药制剂130个,批准调剂使用48个品种。
同时,安徽省积极搭建中药产业“双招双引”平台,以会为媒,通过邀请中药头部企业参会、高位政企对接、服务地方政府产业推介、积极展示皖企皖药特色等多种措施,吸引和服务省外医药企业来皖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达成20个医药产业投资项目意向,落地11个,实际投资11亿元。此外,通过搭建中药创新服务平台,指导企业和医疗机构用好用足政策红利,推动安徽省“名方”向“名药”转化。
马旭升表示,下一步,安徽省药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中药质量监管,深化中药监管科学研究,持续优化审评审批,积极搭建中药创新发展平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系统构建符合我省中医药特点的中药监管体系,助力安徽中药强省战略实施,共同谱写安徽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