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正文

山东李哥庄镇“小马”拉城市“大车”

得益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和胶东国际机场的拉动,李哥庄镇小城市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经济网讯 (记者宋雪莲胶州报道)从青岛市城阳区往西,沿着204省道,不出40分钟的路程,一个有着宽敞整洁的马路、一排排整齐的多层住宅、气派的中心广场、机器轰鸣的开发区的城市跃入眼帘。

没有人可以想象,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镇”。

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今年迎来重大利好,“胶东国际机场---即青岛新机场确定落户胶州,届时机场与李哥庄镇只有一路之隔。”胶州市市长孙永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李哥庄镇的未来将定位为沽河空港星城。”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的眼里,自2005年成为国家发展改革首批试点小城镇以来,李哥庄镇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就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东部地区要把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李哥庄‘小城镇’向‘小城市’的转型,为东部地区特大镇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产业打造青岛温州

下辖41个村、3个居委会,总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930多家企业,规模企业近百家、传统和新兴产业各霸半壁江山的李哥庄,是胶州市市长孙永红口里曾经户户冒烟、家家建楼的地方。

李哥庄不像农村而更像一个工业镇,工业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镇村办厂数超过百家,万名农民跻身工业领域。1992年起,乡镇企业相继倒闭,但在政府积极、宽松政策的扶持下,民营企业又异军突起,加上外资企业看好风向标纷纷落户,到1998年,李哥庄已驻有美日韩欧洲和港台企业130多家,并获“全国出口创汇江北第一镇”称号。此后,李哥庄镇抓住机遇,逐渐形成了制帽、假发、建材、木器、食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荣膺“中国制帽之乡”美誉。

“目前全镇现有各类帽子生产及配套企业220多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吸收了全镇三分之一的人口就业。80%以上的产品出口销往欧美、拉美和亚非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哥庄镇镇委书记李述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3月初,李哥庄六片运动帽‘标准参照样本’经过专家评审,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的第一个‘国标’。”   

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给李哥庄政府带来税收很少,但因适宜体弱者、妇女、老人及临时闲暇人员从业等特点,成为典型的富民产业。

李哥庄农民很早就尝到了做工人的甜头,这使得李哥庄单工业从业人数达5.8万人。这里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增长量的约95%来源于二三产业务工收入。

“产业是支撑小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根本保障。”孙永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有着产业的支撑,这里成为了青岛的温州。”加之李哥庄镇紧邻青岛市主城区,建设融休闲观光、高档会馆、商住、教育、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青岛风景小型城市综合体,让李哥庄“镇转市”有了先天的优势。

据胶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立新介绍,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2010年李哥庄房地产开发量达50万平方米,相当于15年前整个胶州市的开发总量。”

据悉,拟建的胶东国际机场将是全国八大国际空港枢纽之一,“一旦新机场的轨道交通线建成,我们就可以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的进出青岛。”胶州市副市长李同舜透露,得知新机场选址胶州后,不仅是李哥庄,胶州市都将据此调整相应的规划,准备承接临港经济区辐射。    

 民间投资青睐公用事业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是“镇”向“城”转变的关键。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供气、供暖、垃圾处理都是摆在镇政府面前的新任务。李哥庄“镇转市”实践中,民间参与公共服务的热情格外高涨,连消防救援这样的纯公益事业,也有企业抢着做。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全国第一支民间消防队——胶州市李哥庄镇永安民建消防队成立三年间,共参加灭火救援行动38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70人,挽回财产损失3000余万。这个由李哥庄镇几家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出资创建,完全由民间力量自发成立并经正式注册的消防队,在全国尚属首例。

李哥庄镇是胶州市经济较为活跃的乡镇,辖区有木材生产、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500多家,2005年以来该镇发生的火灾占胶州市的30%,由于离胶州城区较远,胶州最近的消防队赶到现场也需要40分钟左右。2006年,该镇民营企业青岛固特包装有限公司厂房内由于线路老化不慎起火,当消防队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时,企业4000平方米的厂房已全部过火,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近300余万元。2009年,在胶州市公安消防大队的倡导下,该镇孙勇、张培三等自筹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青岛永安民建消防队。经过几年的发展,消防队力量也逐渐壮大,目前每年向消防队提供捐助的企业达到了110多家。

通过民间自办的方式完善管理和服务,李哥庄不仅在许多方面实现了与城区同步,还有不少青岛甚至全省全国的首创。李哥庄镇镇长姜衍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民间消防队以外,他们还成立了青岛市首家网格式“平安协会”,建起46人专职信息员队伍,主动承担起全镇治安管理构筑起平安网络。成立镇级交警工作站,使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形成“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三个服务点”的新型便民服务体系,将网通、供电、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相关权限“打包”下放,实现了便民服务“全覆盖”。“一个镇级的融资平台,还为协调镇内开发公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哥庄非常重视城市功能的完善,没有把钱花在大马路大广场上,而是全都和民生相关。”孙永红介绍,2009年以来,李哥庄镇大力促进镇区医、商、文、教、水、热、气、电视、网络、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镇区吸引力。

   体制变革亟待扩权强镇

得益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和胶东国际机场的拉动,李哥庄镇小城市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乔润令表示,单凭产业推动和一些城镇建设形态方面的改观,“镇”还是成不了“城”,“体制障碍依然是制约李哥庄镇。”

“像李哥庄这样的强镇,虽然在经济规模、建设水平都不亚于中西部县级城市,但在体制上却是最低层次的乡镇管理格局,‘事权、财权、人权’都很小,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使‘镇’一方面具备了城之‘表’,却缺少城之‘里’。由此也造成了李哥庄镇在规划编制、建设管理、市政维护、城市管理乃至社会治安、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李哥庄镇建设小城市的步伐。”乔润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土地指标少、管理权限弱等问题是加快小城市建设的难点,仅靠一个镇资源和能力是不可能建设好、发展好、改革好小城市的。”孙永红表示。

据悉,李哥庄镇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严重的行政区划分割限制。“例如,李哥庄的固体垃圾往东运到青岛市区的小涧西垃圾回收站仅10分钟车程,但受行政区划分割限制,只能走时间更长的西线。”乔润令告诉记者,“又比如公交系统,李哥庄镇东边的青岛市城阳区有两辆可直达市区中心的公交车,但只从李哥庄镇边界擦边而过,镇里人去青岛市中心只能去国道乘坐胶青快客。”

乔润令表示,要真正实现人口和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人口集聚,青岛市必须对试点小城镇融入整个大青岛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创造条件,建议青岛市从全市层面,研究出台公共服务设施总体规划。

“我们已经向试点镇、街道办事处下放审批事项72项、下放监督服务事项52项,针对李哥庄的分别是178项和62项,有效地扩大了小城市自主管理权限。”孙永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我们制定的李哥庄小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我们将从资金、徒弟、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重点加大对小城市的扶持。计划从2013年到2016年,市财政按照1:1的比例拨付配套资金,支持李哥庄镇小城市建设。”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