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留住城市的“根”与“魂”,首届岭南文化湾区论坛在穗举行

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岭南地区的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伍素文)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岭南地区的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8月1日,首届岭南文化湾区论坛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论坛以“传承岭南文化,永续城市记忆”为主题,分设一个主论坛与四个分论坛,吸引了近300位文化界和艺术界的大咖相聚一堂。

首届岭南文化湾区论坛内容丰富,干货满满,涉及“文化高质量发展广东如何先行”“大湾区如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解读文化强省战略的县域样本”“从黄埔文化到文化黄埔”等,与会嘉宾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专家献策等形式,畅谈岭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首届岭南文化湾区论坛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李剑锋/摄)

国家文旅部非遗司原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演讲中表示,文物、传统村落、非遗,构成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格局。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撑、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与机制,探索出非遗保护的方式方法和保护理念,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在题为“文化的力量——岭南文化的历史精神与时代价值”演讲中讲到,一座温情的城市需要不同的力量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进行有效的价值挖掘与阐释,为城市的未来守住根脉。面向未来发展,城市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在勾勒城市规划的蓝图时,应当优先思考一下文化的意义和历史传承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关注城中村改造和前沿地区建设的问题,他在演讲中提到,城市更新中当然要吸聚人才和财富,但需要以文化的方式留下,建议探索把城区打造成就业共享、业态共生和福利共进的社会经济社区;打造新均衡社区,偏向于新业态人员,强化社区融合建设,把居民的公共福利和社会地位的均等化考量进去;同时,在软实力建设中从消费主义转向价值主义。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认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重视文化交流,传播是很重要的。真正好的文艺作品“走出去”其实并不难,但要重视作品情感内核,提升作品新鲜感,打好艺术家这张牌。

2

(岭南非遗展展品 伍素文 摄)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原二级巡视员蔡家成、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倪惠英、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冷东等分别在主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多位嘉宾也在分论坛上各抒己见,观点荟萃,为深度挖掘岭南文化优质资源建言献策。

论坛发布了 “首届岭南文化湾区论坛”倡议书,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通过“微改造”“微更新”,以“绣花”功夫,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让人们受到更多教育。要做实非遗保护传承,擦亮岭南文化瑰宝。

当天的论坛现场还展出了内容丰富的岭南非遗展,并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湾区之夜——岭南文化大赏”晚会。

据了解,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广东,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10亿元,连续19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黄埔区是广州的工业强区、经济强区,也是文化强区,如今已形成以海丝文化、军校文化、香雪文化、创新文化等为主的特色文化体系。

一审:郑扬波 二审:王新景 三审: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