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天后李玟“悲情谢幕”,抑郁症还带走了多少传奇

抑郁症再次侵入公众视野,又是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悲剧姿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宇轩丨北京报道

抑郁症再次侵入公众视野,又是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悲剧姿态。

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在微博发长文表示,李玟7月2日因抑郁症在家中轻生,经抢救无效,最终于7月5日与世长辞。

在人们纷纷发文悼念李玟之余,与抑郁症有关的多个词条再次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榜,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发文呼吁关注心理健康。

从名人到公众,抑郁症成为广泛“潜伏”的隐形杀手

李玟的逝世并不是抑郁症首次在名人群体中的悲剧。

1994年4月5日,饱受毒瘾、抑郁症折磨的美国摇滚歌手Kurt Cobain逝世,经警方认定为饮弹自尽;2003年4月1日,中国香港歌手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经相关人士透露其因抑郁症自杀;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举枪自尽,经其家人及好友证实为抑郁症导致自杀;2016年9月16日,演员乔任梁自杀,其经纪公司公告称乔生前患有抑郁症;2017年7月20日,美国摇滚歌手Chester Bennington在洛杉矶的住宅内自缢身亡,其生前曾饱受抑郁症困扰……

公开报道及历史资料的记载中,有抑郁症病史的包括诸多国内外名人,其中不乏诸如丘吉尔、欧内斯特·海明威、阿加莎·克里斯汀、爱伦·坡、J.K.罗琳等传奇人物,涵盖歌手、演员、音乐家、作家、政治家、科学家、记者、运动员等职业。已故的人物中,有不少是去世之后才被相关人士披露其抑郁症病史。

抑郁症并不是名人专属,亦不是“矫情病”“富贵病”,而是广泛存在于公众中的“隐形杀手”。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估计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其中包括5%的成年人(男性为4%,女性为6%),以及5.7%的60岁以上的成年人,抑郁症患者总数约为2.8亿。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高50%左右。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的孕妇和刚分娩的妇女患有抑郁症。每年有70多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

“心累”“一了百了”“人间不值得”……数名职场、学生抑郁症患者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讲述患病期间的感受。

这些患者中,多数人长期有失眠、焦虑、敏感、沮丧的症状,持续性情绪低落,伴有孤独感,并时不时情绪失控,严重时常有自杀冲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者中仅有少数人有过就诊经历,多数人因各种原因未曾接受过治疗,部分人持“心病还需心药医”的态度,也有不少人有很多顾虑,对此持放任的消极应对态度,认为抑郁症“不足挂齿”或“不便向人提起”。

抑郁症带来的公众健康威胁越来越受重视

抑郁症问题也引起国内医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抑郁症问题引发高度关注。

国内医疗卫生科研人员研究成果显示,抑郁症发病有20岁左右、40岁左右两个高峰年龄段,67%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5岁。近年的新冠疫情流行被视作是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之一,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在疫情流行的第一年,抑郁和焦虑症就增加了25%以上。

2022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解读国内抑郁症患病率上升时表示,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工作节奏加快,加上疫情等突发因素对公众造成的情绪影响;其次是在认知层面,公众对抑郁症认识提高,误将抑郁症当作其他疾病的情况减少,因而患病率(数据)增加了。

正如前文所述,不少患者对诊治持消极态度,更不乏因精神疾病在社会中存在污名化问题的忌惮。世卫组织总结了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治疗的障碍包括,缺乏对精神卫生保健的投资,缺乏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提供者,以及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

这类现状也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关注,最近三年,关于抑郁症的两会提案议案并不少见,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孕产期妇女、医护人员、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议屡见不鲜。

近年来,国内有关部门为解决公众抑郁症这一心理健康问题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多地政府在应急处理疫情的措施中,对群众和医护人员广泛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措施。

另据已披露的公开信息,为促进全社会精神健康,国家卫健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精神心理规范化服务水平。在已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将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该行动的主要目标,提出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至20%和30%,并从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

对抗抑郁,从童年开始

在诸多抑郁症高发人群中,儿童青少年的问题愈加受到各方特殊关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相关数据颇为令人揪心:全球每年有近4.6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成为10~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在中高收入国家,也有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在这一现状之下,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也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

这一严峻现状同样引发国内医学界高度警惕。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表示,家庭环境不正常、学校教育功利化和社会负面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创伤的主要原因。

“比如隔代溺爱、父母离婚、家长教育方法粗暴简单等,都容易导致青少年遭受心理创伤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张其成表示,不良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是造成青少年心理抑郁的两大因素。此外,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以及网络的负面作用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张其成认为,有关部门应从机构设立、制度保障、教育领域等不同层级着手,制定一系列措施,救助青少年心理创伤,呵护其健康成长。同时提议,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