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5G中场,6G渐近,这个服务54亿用户的行业正在巨变

“十年前,我们这个行业服务的全球客户总量是32亿;十年后,我们服务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4亿,接近翻倍。而中国一直是这一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8日,在2023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开幕式上,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首席执行官洪曜庄(John Hoffman)如是感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上海报道

“十年前,我们这个行业服务的全球客户总量是32亿;十年后,我们服务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4亿,接近翻倍。而中国一直是这一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8日,在2023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开幕式上,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首席执行官洪曜庄(John Hoffman)如是感慨。

6月28日至6月30日,MWC上海在沪举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领域展览会,主会场设在西班牙巴塞罗那,2012年起增设上海站。而今年是MWC上海时隔四年再次完全以线下形式回归,也恰好是MWC落地上海的第十届。

更让人感慨和兴奋的是,这个服务54亿用户的行业正在巨变。5G商用四年,已经行至“应用大爆发”的关键中场,千行百业正在与5G发生着深度融合;而一直在畅想中的6G,也正伴随着汹涌而至的人工智能的浪潮,渐行渐近。

image001

(MWC上海)

5G商用四年,中国成绩单如何?

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牌照,这意味着5G商用开启,中国正式步入5G时代。记者记得2019年的MWC上海恰好在5G牌照发放不久后举办,整个行业都在兴奋地憧憬着5G的美好未来。2023年的MWC上海,5G已经商用四年,中国5G的成绩单如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此次MWC上海期间透露,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284.4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了6.5亿户。而且我国不仅形成了涵盖基站、终端、芯片、核心网的完整产业链,5G网络、千兆光网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融入制造、电力、交通等60个国民经济的大类,也诞生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一批民生应用。

“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已成为驱动金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加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赵志国说。

中国5G在用户爆发、数据爆发的同时,也正在进入创新应用大爆发的新阶段。记者在MWC上海展览现场也真切体会到5G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百花齐放。

在中国移动展区,多个元宇宙互动体验项目排起了长队,周杰伦同款的《终极战甲》数智竞技、5G+AR技术打造的音乐魔术秀,以及视频彩铃、星际广场、比特骑行等创新产品,为参观者带来跨次元的沉浸式视听体验。

据展区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在聚焦5G创新引领方面,中国移动从“首个突破”进入到“规模复制”阶段,5G已经在矿山、港口、电力、工厂等多行业均实现了规模复制。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打造全球最大规模5G网络,建成超170万个5G基站,5G套餐客户数达7.06亿,5G行业应用案例超2.3万个。

image003

image005

image007

(中国移动展区)

在中国联通展区,AIGC板块人气最旺,参观者可以在此定制自己的“数字分身”,也可以体验AI多模态检索、AI绘画和视频创作等等。

在华为展区,一系列裸眼3D产品引得很多参观者驻足观看,2D的视频或照片可以被实时转化成3D效果呈现,沉侵式的体验非常新奇惊艳。

展区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裸眼3D、XR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即时渲染能力和实时的数据传输能力,这就对网络的高速率、低延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华为的5.5G解决方案,会加速裸眼3D等全新业务的到来。

image009

image011

(中国联通展区)

image013

image015

(华为展区)

从“建得好”到“用得好”,5G-A、5.5G进入进行时

商用以来,全球5G发展迅猛,也在持续演进。目前,5G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产业升级、融合演进的新阶段,接下来无论中国还是全球,都将进入5G应用规模化的关键时期,当然,这也意味着5G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战略任务。

因此,从“建得好”到“用得好”,5G-Advanced、5.5G等“进阶版5G”(即5G的扩充与增强,也称“5G-A”或“5.5G)成为了一系列新命题的新解法。

“5G正在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5G持续引领创造价值。5.5G是5G演进的必由之路,发展5G的同时也要同步推出6G研发。”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表示。

孟晚舟认为,5.5G网络下行万兆、上行千兆、千亿联接、内生智能的网络特征已经明确,从5G到5.5G,将更好地匹配人联、物联、感知、高端制造等场景,孵化更多商业新机会。在此次MWC上海期间,华为也正式宣布,2024年,华为将会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网络设备。

当然,5G进阶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来袭,其对算力、数据的巨大需求,也推动着通信行业的发展进程被重塑。

“科技创新一直是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源泉,而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通信业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如是判断。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强调,当前,人工智能正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求向着更加多元、更加智能的方向不断升级,这为5G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也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刷新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AI正在跨越奇点,正在从感知理解世界走向生成创造世界,更有预测两年内50%的工作将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这可能是又一次产业革命的起点,可能是触碰下一个未来的历史节点。”

“在5G和6G之间不存在断代式的时间节点,在开展6G技术储备的同时,以5G-A为载体,在规模化5G网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5G与微单元和微场景的衔接,深挖5G的行业应用价值,以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融合为抓手,可以进一步为6G场景定义和技术定义提供应用实践锚点。”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魏进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6G渐行渐近,未来3至5年将是关键期

在5G技术和应用蓬勃发展的同时,6G也已渐行渐近。

由于业界普遍预计6G将在2030年前后落地商用,魏进武表示,这意味着未来3-5年是夯实6G研发的关键窗口期,也是全球各国抢占通信领域技术制高点和培育产业基础的关键阶段。

魏进武表示,在这个关键期,我们有如下工作需要深入开展,包括围绕6G应用场景,对与产业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相关的6G应用场景进行细分和全面体系化的论证分析;由于6G包含但并不局限于通信和无线能力,需开展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安全内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6G体系架构设计;开展6G关键指标和关键能力的技术攻关,如突破超大规模天线、高频通信、波形和编码设计等空口技术;开展围绕6G发展的配套技术研发,比如研发支持裸眼3D的终端设备,研发支持人机触觉、味觉、嗅觉交互的感知互联设备等。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6G将融合泛信息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要素,打造通信、感知、计算、AI、安全、大数据等多维能力融合一体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面向未来提供无所不达的网络连接、无所不在的网络算力、无所不及的网络智能。6G将加快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向“数字孪生、智慧泛在”跃迁。

黄宇红表示,对比5G,6G一方面是性能提升。比如6G传输速率较5G将再大幅提升10倍~100倍(峰值速率达到100Gbps~1Tbps,5G为10Gbps),网络端到端时延相比5G成倍降低;另一方面是能力扩展。6G在5G的基础上,将新增通感融合、普惠智能等典型应用场景。

而且6G可实现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深度融合。“当前以4G、5G技术为代表的地面移动通信网络只覆盖了全球约70%以上的人口、20%的陆地面积和不足6%的地表面积。但6G采用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互联等前沿创新技术,可实现通信网络的空、天、地、海各种场景的立体覆盖,可为偏远地区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提供覆盖全球、灵活高效、安全可控的移动信息服务。”黄宇红说。

魏进武也表示,6G网络在传输速率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还将具备新特点和新能力。“一是全域数字化将成为可能,基于6G的数字化不仅包括不同主体之间的连接,还包括同一个主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连接;二是6G既改变宏观世界数字化,也将改变微观世界数字化;三是6G网络深度集成了智能和安全可信能力,让联接更便捷更智能,同时让高速联接和稳定联接成为常态。”他说。

黄宇红还着重强调,6G是通信、感知、计算、AI、大数据、安全等多维能力“大融合”的复杂“巨系统”。“因此,6G的发展除了需要传统的通信领域的创新,还需要交叉学科进行协同创新。”她说。

“大模型让大家真切感知到AI能力的强大。在未来的6G时代,一方面AI技术将更好地赋能6G向通感算智融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6G网络将使得AI技术发挥更大价值空间。比如依靠6G网络的极致能力,全息会议将从科幻电影走入现实。”黄宇红说。

发展6G虽然挑战巨大,但也将有助于开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局面。“6G技术的全面应用,将助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交叉融合,衍生出元宇宙、全息交互、通感互联等全新业态和全新模式,全方位提升中国乃至全球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水平。”黄宇红表示。

(中国联通程唯珈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图片均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孙冰摄。)

责编: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