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深潜英雄”叶聪:我国已具备“深海授课”条件,建议扩大国际科学交流合作

“在会上,我也遇到了王亚平,她是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现在我国的载人深潜也完全具备相应条件,相信不久将迎来首位‘深海教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全国两会报道

“在会上,我也遇到了王亚平,她是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现在我国的载人深潜也完全具备相应条件,相信不久将迎来首位‘深海教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微信图片_20230312174037

作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亲历者,“载人深潜英雄”叶聪先后担任了“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

20年来,我国通过“蛟龙”号实现深海载人潜水器“零的突破”,并一举登上世界载人深潜作业的领先地位,最大作业水深7000米。通过“深海勇士”号把自主技术链向产业链延伸,实现了核心技术国产化,国产化率超过95%。如今,“奋斗者”号累计下潜作业180余次,其中25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共搭载32人抵达全球海洋最深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万米下潜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先进科学装置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产出不少性能世界领先的科学装置,如空间站、射电望远镜、载人潜水器、超级计算机等,成功投入应用后举世瞩目,拥有全球科学家都羡慕的科研条件。

今年全国两会,叶聪带来了“用好先进科学装置助力国际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建议。“我们需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更加重视国际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他认为,通过用好先进科学装置能够助力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我国正在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在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国际化人才。

2021年,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向全球共享科学研究设施,促进天文研究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天文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叶聪建议,进一步开放先进科研设施,对接联合、共享科研任务。

他具体解释称:“世界上90%的海沟位于大洋沿岸国家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内,部分海沟毗邻多个群岛国家,开展国际深渊科考任务不仅能历练装备运行能力、展现国家科技实力、增强海洋国家外交、获取稀缺环境参数、推动人类探索发现,更能加强国际深海科技人才培养和交流。”

他建议,通过使用先进科学设施培养更多国际化的国内科技人员。投入更多经费支持先进科学装置的运行,打破项目、课题门槛,组织全国优秀科研团队,开展大团队集中攻关和国际合作。这样促进国内更多科技人员了解、熟悉、使用先进设施。

“我们甚至可以遴选优秀的大学生、中学生科技设想,为他们提供出海、下潜的机会,帮助他们从小建立科技梦想、海洋梦想、国际思维。利用国际科技组织等平台聚才、育才。支持国内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叶聪说。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