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底子薄”的县域经济如何解围?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院士建议:城市、县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在郑永飞院士看来,县域经济作为乡村和城市的链接,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增强,实质上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突破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晓萌 | 全国两会报道

为解决县域经济“底子薄、基础差”“人、资、环”发展要素明显受限的局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带来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图片 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  受访者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此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和“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在郑永飞院士看来,县域经济作为乡村和城市的链接,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增强,实质上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突破口。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县域经济正面临多重困境:

一是县域经济大多“底子薄、基础差”。县域经济大多发展水平偏低,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有限。2022年全国百强县中,苏浙鲁三省数目达61席,中西部地区则有大量县域处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匮乏的弱势竞争地位。

二是县域“人、资、环”三大发展要素明显受制。县域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才正加速流失;长期单一依赖财政资金的县域经济难以获得发展的加速资金;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下,县域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少的选择,县域经济水平也难以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对此,郑永飞院士建议:

一是统筹谋划布局,构建城市—县域产业分工合作的一体化与协同发展格局。引导各县(市)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高位承接产业转移、精准对接产业链条,与城市经济体建立产业关联并形成产业循环。鼓励县域间在分工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利用产业互补性与关联性开展产业合作,形成建立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县域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坚持城乡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县域产业特色,将农业与县城二、三产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跨界优化配置,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在县域层面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县、乡、村统筹。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规划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

三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双提升。应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区域利益分享、分配、平衡、补偿等调节机制,加快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办法,探索构建“综合指标+共性指标+专项指标+特色指标”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加强经济功能区用地保障。引导企业在功能匹配的产业园区选址建设。加快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的全域治理,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化利用全面提速。探索完善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

五是逐步补齐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加快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一体化开发建设,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县域引入外部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县域优质教师培养机制,加快推动县域教育振兴。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