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哪类经济学家值得点赞?——当代经济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符合经济事实、对客观经济现象有着强大解释力的、能够对经济发展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曾几何时,新自由经济学理论似乎不再是一门可以讨论的学术,而变成了一些经济学家孜孜不倦追求的、不容置疑的、宗教般的信仰,甚至变成经济改革不容置疑的遵从。

2008年之后,这类被称作“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受到整个世界的严重质疑。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乔治·索罗斯——这位市场原教旨主义时代毕业于伦敦政经学院的金融大鳄,居然也会严厉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他曾明确指出:“眼下发生的事(2008年金融危机)令人难以置信!这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之下,一个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作用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内部破裂。”

但不管国际上如何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国内学术界似乎并无波澜。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我一向主张,好的经济学研究要遵循两个‘有用’标准:一是对理解或改造中国有用,二是对经济学的发展有用。”这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发表的一番谈话,他认为:“经济学家既然标榜自己的学科是‘经世济民’的学科,那就应该为社会做点儿有用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作为社会的旁观者或批评者。作为学者,经济学家不能只满足于为社会做事情,还要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特殊性的过程中抽象出一些普遍性的原理,以补充现有文献的不足,甚或创造新的理论。”

实际上,北京大学还有林毅夫教授在研究结构经济学,它更倾向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禀赋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些禀赋的作用,进而发掘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比较优势。而现在又出现了姚洋等一批较为年轻的学者,敢于挑战传统,更加尊重国情、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地搭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这当然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姚洋教授认为:经济学理论必须尊重常识。他很直白地批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主义学派最重要的结论。原因是:货币主义理论构建于“完美世界假设”之上,而这并不符合常识,真实的世界根本不是一个“无摩擦世界”。依据货币中性去制订货币政策,要求“货币增速等于GDP增速”,这是货币主义理论一个核心的政策建议。但真这样去做结果会是什么?民营企业倒下。这就像“池塘喂鱼”,如果塘主计算投放200斤饲料正好喂饱大鱼和小鱼,于是精确投放200斤,那大概率的结果是:饲料的绝大部分被大鱼吃掉,而大量的小鱼饿死。怎么办?应当投放250斤到300斤,让大鱼都吃饱以后,小鱼还有饲料吃。

针对货币并非中性,姚洋还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他说:“老百姓也明白,如果货币太多,钱就不值钱,但当自己手中的货币适当增加时,财富值就有所增加。这是老百姓的直觉或常识,我很认同。”美国为什么可以超发那么多货币?如果货币完全中性,那美国的通胀水平是否该是现实表达的数倍?但为什么没有?“因为货币是一种主权。这就是黄海洲与合作者博尔顿提出的理论——货币主权理论。”他说:“当你拥有发行货币的主权时,你可以从发行货币中获利。不只美国这样做,日本也在悄悄地这么做。”

姚洋批判说:“中国经济还在增长过程中,经济学因而还是显学,经济学家在社会上有很强的话语权。于是我们看到,一些经济学家喜欢就时事和政府政策发表宏论,看似逻辑很严密,能够唬住很多人,但是常常不符合常识,因此肯定是错的。”姚洋说他悟到: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应能还原到常识。他认为,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要在从理论模型中得出结论,而且一定要给出结论背后的直觉,如果结论与直觉不符,那就该怀疑结论的可靠性。这里的直觉就是常识。

那姚洋所说的经济常识又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符合经济事实、对客观经济现象有着强大解释力的、能够对经济发展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经济理论。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