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A股市场需要破除“痼疾”——市场应充分体现经济基本面

中国股市走势应当遵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基本面状况,而不是总去看别人的脸色。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北京时间10月27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75个基点,但欧洲股市并未受此影响,而总体表现坚挺。但在亚洲时段,在他国股市亦显波澜不惊之时,港股、A股却出现了加大幅度的下跌,港股开盘后一路走低,跌幅超过3%,指数点位甚至快速贴近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的状况,受此拖累,A股市场低开低走。

这是为什么?前几日有人把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当成理由,但现在呢?人民币汇率见顶迹象明显,似乎再找不到什么合理的说辞。如此情形,我们或许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实际上,中国经济基本面正在积极向好。党的二十大闭幕之后,央行、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分别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三大金融管理部门会议几乎一致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而且,央行和银保监会对资本市场做出表态。央行表示:“加强部门协作,维护股市、债市、楼市健康发展。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持续繁荣发展。”而银保监会更是明确指出: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稳步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保持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不会改变。

上述说法实际是要告诉市场:中国股市走势应当遵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基本面状况,而不是总去看别人的脸色。这同时也是中国资本定价主权的基本体现。但是,A股市场是不是有看别人脸色的“陋习”?2021年3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舆论环境作出“警示”,他说:“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对这种现象我不作评价,但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

“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我们至少应当明确一点:中国的经济舆论必须“姓中”,必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坚持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掣肘”。换句话说,中国经济舆论绝不能“让外部事态掣肘国内发展”。

但现在有个不好现象:A股市场走势居然被“北向资金”困扰,但殊不知,外资在A股市场中所占比重尚不足5%。换句话说,A股市场还是要靠国内投资者自己去定价。

中国资本市场是不是反映了“不缺资金但缺资本”金融的痼疾?易会满2022年7月31日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状况?又该如何根治?应当更多引起金融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