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从“新冠后遗症”看防疫措施——事实证明中国不能学外国

按照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公共卫生能力,如果效仿一些国家采取“躺平”策略,那结果会是什么?难以想象。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时常可以看到、听到个别人的观点,认为新冠病毒现在已经演化为“大号流感”,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到底如何?在美国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成年人中,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出现了后遗症。与此同时,现在美国已经有大约100万劳动人口因“新冠后遗症”的拖累而被迫离开就业市场。

这个消息出自美国《财富》杂志的报道。据报道,7月19日,美国众议院小组委员会举行了一场听证会,这场听证会围绕致力于了解和解决“新冠后遗症”及其后果。会上,上述数据被屡屡提及,而且提出判断:在疫情发生两年多后,“新冠后遗症”正在成为美国新的公共卫生灾难。随之,慢性病可能席卷全美。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新冠后遗症”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面临的一种疾病,一般在新冠初次发作后三个月出现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而且无法通过其他诊断来解释。这些症状通常包括:疲惫、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认知困难、慢性疼痛、感官功能异常、肌肉无力。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6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截至6月前两周,美国曾感染新冠病毒、检测已转阴性的成年人中,将近五分之一仍有“新冠后遗症”的症状。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学家巴赫在听证会的书面证词中表示:目前美国约有1600万人患有“新冠后遗症”。巴赫在听证会上表示,在1600万有“新冠后遗症”的美国人中,25%到65%的人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工作能力,这一数字约占美国就业人口的2.4%。他说:“当我开始计算因‘新冠后遗症’而退出就业市场的工人人数时,我感到震惊。”

美国《大西洋月刊》撰文称:“新冠后遗症”可能是“大规模恶化事件”,这股慢性病浪潮可能会使数百万人的境况变得更糟。美国克利夫兰诊所新冠后遗症康复诊所创始人克里斯汀·恩格伦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表示对“新冠后遗症”知之甚少,但它正在“席卷而来”,这是“大流行之后的大流行”。

这里所说的情况完全是美国媒体自己报道出来的情况。如果大家不选择性地无视这些事实,就可以确认:中国的防疫措施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健康和安全感。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做到有效防控疫情,是中国上上下下共同的愿望。

其实,中国人一开始就明白:按照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公共卫生能力,如果效仿一些国家采取“躺平”策略,那结果会是什么?难以想象。

还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最脆弱的人群是老人。中国如果短时间内有几百万老人需要住院治疗,那整个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如果有几十万老人因得不到医疗资源而故去,那社会又将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不堪设想。

所以,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中国的公共卫生能力、中国的文化传统……恐怕都不允许在抗疫措施上效仿西方。

总体看,中国的疫情控制正在走向更加科学、更加迅速、更加精准的方向。尤其是最近,这方面的感受越来越明显:要求越来越明确,核酸越来越适度,出行越来越方便,城市越来越活跃。这证明:在防疫和经济之间拿捏的度越来越得当。

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抗疫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加上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快速落实,中国经济应当会很快摆脱被动,并在今年下半年产生成效。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