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中国经济应当关注“三个跑赢”——宏观政策如何践行“以民为本”?

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如何破解“三重压力”?这是今年以来经济学界热论的问题,而给出正确的破解路径非常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当前,抑制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严重的物价上涨。我们且不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价上涨是否属于“纯通货膨胀”,而单就中国而言,未来需要警惕的是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如何破解“三重压力”?这是今年以来经济学界热论的问题,而给出正确的破解路径非常重要。

最近有个消息:从今年3月底开始的化工业“停产潮”有所加剧。6月23日有报道说,中国47家石化企业停车,70多家化工企业宣布封盘停售、暂不报价,产品涉及PVC、MDI、纯碱、钛白粉等主流化工品。统计显示,进入6月份之后,国内PP装置检修数量明显增加,共计32家生产企业的37条生产线停车检修,涉及产能约770万吨/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报道说,一边是上游国际化工巨头轮番涨价,个别原材料单品价格暴涨1000%;另一边是国内化工产成品成本传导不出去,下游订单减少,以致企业生产处于亏损状态。在此背景下,国内一些化工企业宁可停工,也要抱团“扛价”。6月21日,中焦协市场委员会以视频方式召开6月市场分析会,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陕西、江西、贵州等地的主要焦化企业参会。从会议传出的信息是:与会企业一致同意,坚持“亏损不生产,没利不销售”的原则,全面限产,暂停采购。

通过化工业的情况,大家可见一斑。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基础能源、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成本无法向下游传导,那中间企业的亏损可能就会让它们采取停工、停产等措施,并导致“供给过度收紧”,同时带给市场“未来供给偏弱的预期”;再过一段时间,当下游企业扛不住而被动接受高价,则极易导致抢货、囤货,进而使得产成品“需求过度放大”,价格上涨。

如果一方面是企业停产压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供给不足导致物价上涨,这其中是不是存在“滞胀”风险?或许,这里存在“过火”的情况——市场过度理解供给减少,以及之后市场过度理解需求旺盛。金融大鳄索罗斯把金融市场的这种“过火”现象定位为一般性的市场规律,即所谓“反身性原理”——涨的时候会“过火”,跌的时候也会“过火”。但大家必须明白,“反身性原理”不只是金融市场特有,而实际是商品市场都存在的规律。尤其在市场供求关系出现畸变并导致价格大幅变动之时,投机势力必定推动市场的“过火”表达,甚至使市场失效。

正因如此,凯恩斯主张必须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破解,这也是凯恩斯特别强调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理解,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防止市场因为某些特定事件而发生“过火”事件。具体到物价管理,千万要注意的是:物价管理的核心在于防止发生“过火”的价格变动,而不是“绝对抑制物价上涨”。

明了上述基本原则,这里需要指出:国际上石油、天然气、煤炭、粮食、金属等基础商品价格上涨,是发达国家滥发货币、挑动军事冲突、破坏传统供应链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并非单纯靠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改变。

那该怎么办?一句话:扛过去。怎么扛?容忍上游成本向下游传导,保住企业,保住就业,保住广大人民群众的饭碗——工资收入,并借以保住国家经济活力。但前提是:让GDP增速跑赢物价涨幅,让国家财富增速跑赢物价涨幅,让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物价涨幅。这就是本文所要强调的“三个跑赢”。

从历史看,日本、韩国等后起国家,它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关键之一,在于认清了“美元霸权实际控制全球物价的情况下,其它国家物价变动往往身不由己”。正因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们遵从了“三个跑赢”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允许“物价与收入的循环上涨”。结果是什么?大家可以看到:尽管日本和韩国的物价标价很高,货币面额巨大,但核算成美元,其人均GDP和工薪收入很高,并在发达国家行列。

澳大利亚、加拿大亦属发达国家,但它们是依托资源立国,与日韩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像日韩,以工业生产为主(中国还有农业)。所以,中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国都会受到美元实际贬值(或称“价值载量不断降低”)的影响,美元价值载量不断减低的典型特征是: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致中国工业成本不断增加。怎么办?要么铲掉美元霸权,要么在“三个跑赢”的原则下,允许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允许工资收入和物价循环上涨,这就是所谓“扛过去”。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在100倍工资涨幅的情况下,猪肉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20倍上涨是不是也可以接受?在这样的道理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在促进人民收入、财富增长跑赢物价涨幅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物价稳定问题?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